第33部分 (第2/4页)

 好像蒋先生对这类小人似都无好感,他毕生称陈布雷为布雷先生,而对他的武人学生则较为倨傲,尤其对不长进的学生,更为厌恶。往往并不假以辞色。郁达夫在抗日前线劳军奔波,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却在后方勾引达夫的太太王映霞,大造绯闻,蒋先生似对许绍棣之流也极厌憎。所以顾祝同只得将冷欣撤职。这个冷欣不甘受此处理,直奔后方找到何应钦,何应钦权衡再三,结果竟派给他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之职,师生间的情谊由此可见一斑。此事由何氏的参谋汪敬煦经手,所以他印象深刻。何先生收容冷欣之后,先是派冷欣负责南京前进指挥所事宜,直到受降结束。受降书还是派冷欣送至重庆呈委员长,委员长这时才原谅了他。现在可看到的中国战区受降图片,何应钦欠身去接日本投降代表的文件,那种体贴,倒是和冷欣如出一辙。

湖南芷江受降对日低声下气,对全力助战斗之美军却辞气呵厉难以想象。据刘玉章《戎马生涯五十年》记述,1943年他驻扎在云南文山一带。此时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缘美军顾问人员,由开远至文山途中,乘车被匪洗劫,人员虽无损伤,但物资全部被抢,美军人员向兵团部提出不应有的强硬抗议,声言:“如何不能破案,美顾问人员将行撤离云云。”兵团对此极为重视,但对美方的无理要挟,则表不满。关将军在某次中美官员宴会中,致词时曾特别指出:“匪徒抢劫事件,我感十分遗憾!但在美国境内亦非绝无,如为此而小题大做,影响中美合作之精神与情感,殊不应有,须知我们今日的共同目标,乃在击灭纳粹,谋求世界人类之永久和平,区区小事,何至有撤离之说?本人除督饬尽力破案外,希能互为谅解。”此后未见美军人员有何反应,数日后劫匪五人被缉获,处以极刑。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1)

战火浇铸参谋指挥之雄才

南京保卫战开打,那时日军对南京分三路进攻:右路沿沪宁路西进,中路由宜兴经溧阳攻南京,左路由太湖南侧西进,共向南京合围。时任教导总队参谋处作战参谋的刘庸诚先生在《南京抗战纪要》(中国文史出版社)中说,作战之惨烈处,“援助我方的苏机被日机击落一架,烈士的尸体掉在小营坝子里,摔成肉酱,面目模糊不清,后由总队派人掩埋在太平门外地堡城附近”。

“12月8日后,敌人集中炮兵火力向老虎洞猛轰,步兵随即发起冲击,我方以密集的火力向敌猛烈扫射。敌人这天伤亡惨重。其后,敌人又利用风向,升放气球,发射更多的炮弹和烧夷弹,再次猛攻,全营牺牲大半。罗雨丰营长英勇殉职,老虎洞遂告失守”。

《陈纳德*》中所说的南京初期空战,在教导总队的下级军官回忆中,也可窥一斑。“南京东郊上空的激烈空战,敌我双方的飞机都不少,相互围绕,像飞鸦一样在天空交织盘旋,射击的枪声,历历可闻”。

第一线阵地开战后,日军以双倍的兵力向我猛扑,炸弹、炮弹倾泻而来。

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团以上指挥官有:饶国华、姚中英、朱赤、肖山令、华品章、司徒非、谢承瑞、易安华、李少霞等。

几支精锐部队,在暴虐日军的冲击之下,很快就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点,这在战略上,已失却一大半的优势。而且国民党军队在后来的战争中,过量的越级指挥,在那时就已见端倪,即战役的总指挥越过军、师长,直接指挥到旅、团、营一级,本已松散的指挥系统,于是阵脚大乱。中国长期的积弱,是为远因;武器的窳楛和指挥系统的失灵,则为近因。意志固然重要,但在强大火网威迫之际,精神毕竟不能代替物质。

谢尔盖回忆他的父亲赫鲁晓夫,说他的父亲和艾森豪威尔一样,都认为战争太肮脏,太可怕,没什么好。因此他们都不大看战争电影。过来人的想法究竟要深沉得多。他们说只有没经历战争的人才喜欢看战争片。(2005年1月5日《参考消息》)

这是因为战争太残酷了。唐生智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城借一的必死决心,将下关到浦口间的所有渡轮,均由宪兵把守,擅自渡江的部队或军人,如有不听宪兵制止的,可以开枪射击。这和实际的撤退命令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战略,也是昏头昏脑的战略。

所以到13日敌人进城后,下关一带还在纷纷地扎木筏抢渡,自相践踏,有的淹殁到江中了。也有许多士兵,徘徊在南京街头,六神无主,到处乱窜。守南京的十多万大军,就这样一阵风吹散了。

有的军人认为唐氏在南京拔地而起,是要抓军权,以慰藉其失落的心态,这个分析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