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就认为我是一个喜欢流浪的人。可是当我下意识的感觉到我连坐长途的火车都会想要呕吐的感觉时,我又不得不怀疑我是否是一个适合流浪的人。

可是,我喜欢坐车,因为坐在车上,总是能够感觉到那种流离失所,总是凸现出更多的想法,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前途,关于失意,关于迷惘。我总是思考着自己,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有一天脑袋都会开花。所以我总是期望假如一定要开花的话,一定要开圣洁的花,毕竟这是思考的结果。

我是一个喜欢难过时就听歌,所谓的有点堕落的孩子。一个能静静地听歌,从日升到日落,从花开到花落。从快乐到难过,再由难过到快乐。然后笑着对自己说,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明天我又会满面笑容。

可是,有人说喜欢听歌的人都是孤独寂寞的。也许这是真的,因为我看到许多听着歌的人目光都是呆滞的。深邃到像没有光芒。但是我总是把音乐当作我生命的音符,让它与我的生命相生相克,或者说是自生自灭。

听歌,没命的听着,听到那些隐藏的情感喷泻翻涌,听到海枯石烂,听到翻江倒海。然后看着自己的掌心是否像安妮说的那样会有空洞。

同学说,歌声是用来缓抚每一颗孤独而失落的心的。说话的那个人,我是知道的,他总喜欢每天听着那些伤情的歌曲,听到泪流满面,听到自以为能把所有的难过都溶解掉。可是,那是一件很是无力的事情,正如冬天的水结成冰温暖而灿烂的太阳出来后,随即便融化了,可是等到第二天又结成了冰。

那天听着王菲唱的《彼岸花》,便想到那个总是用那种悲凉彻骨的文字写文章的作家安妮宝贝。我想她在写《彼岸花》时,是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这这这首歌写的呢?是不是听着听着便不自觉地流出泪来呢?是不是一边写一边流着泪听着: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等待/昙花再现/把芬芳留给年华/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天黑/刷白了头发/紧握着/我火把/后来/我对自己说/我不害怕/我还爱她——

我不知道她写作时的切身心里感受,但是从那些冷艳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那种伤痛欲绝的情感。因为我总是听着悲伤的歌来看她的小说,看到自己不知不觉地流泪不止。

其实她的文章本来就埋下了许许多多的伤痛的情感。可能寂寞的人总喜欢停留在悲伤的歌曲里写一些冷艳的文字,然后看着自己难过的一塌糊涂,到了最后终于变得麻木,终于一脸的落寂却不留痕迹,只有抓着寂寞没命的到处流浪。

而喜欢写小说的人便流浪在了小说中,在小说肆意地奔放。劳累后便可以什么都不想,沉沉地睡去,管它冬夏与春秋。其实等到那时,想管也管不了,除非是在梦里,还可以拼搏一番。

作者题外话:一个喜欢歌声,也喜欢文字的孩子

——浪堇 。 想看书来

青春裂帛<二>

说到王非和安妮,我还想起郭敬明,顺便我也想提一下他那篇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我记得这也是王菲的一首歌的歌名,我知道郭就是以这个歌名为题记录着自己一寸又一寸的伤痛青春,看到他写的这些东西,我就会不自觉的想到自己。因为沿着青春的的脚步追溯下去,就会发现青春里的许多地方都有雷同。

郭敬明说自己是一个极端的人,我想在这方面我有太多的极端。

我喜欢周杰伦的一些歌曲,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里面一些黑色的情境,以及那因快节奏板的隐匿情感。而这些歌曲在别人的眼里又是一种极端的爱好。因为我喜欢的歌曲别人都不喜欢,别人喜欢的我一般都不听。比如我总是听周杰伦和王菲,听周杰伦的《我的地盘》《夜的第七章》《夜曲》《漂移》《四面楚歌》《无双》,听王菲的《彼岸花》《爱与痛的边缘》《暗涌》《麦田守望》等这些一般人都不听的歌曲。以致到了最后我总要躲着来放音乐,不然就会被同学视为噪音。

而这样的极端又不止表现在听歌方面,因为我看书更是分极端的。我会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看了两个有着极端风格的人的小说。而这样两个人就是刚才提到过的郭敬明以及没有提到过的韩寒。记得一边看韩寒,一边又看郭敬明,到了最后我都不知道为什么稀里糊涂的就爱上了文学。并且是在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的过程中开始的,这让我有点难过。我想可能是为了应验了一句话:有得必有失。所以上天注定会在我喜欢上文学的同时给予我另一方面的打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