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编者的话

2008年,一本讲述生死轮回的小书《前世今生》跃上美国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其热度至今仍炽。细心的读者却发现,这本书早在20年前就已经震惊全世界,在心理学领域内更是掀起了一场有关轮回转世的辩论风暴!

这本书的成书过程相当偶然——1980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接待了女病人凯瑟琳,在催眠治疗中发现了生死轮回的秘密,学到了绝无仅有的生死课程,生活从此改观。于是,他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冒着声名狼藉的风险,将其治疗过程写成此书。

1988年,该书甫一面世,就连续96周雄踞美国佛罗里达州畅销书排行榜,迅速引爆了欧美文化圈,旋即译成数十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台湾版就销售达500;000册……令魏斯始料未及的是,许多权威的心理医生也联袂推荐这本小书!它正在改变数百万普通大众的生活!

在这本中,魏斯只是客观地记录下了他的治疗全过程,没有丝毫艺术加工,也没有丝毫夸张文字。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要与更多的人分享生死课程,让人们从现世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在现世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感。这既是《前世今生》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引进本书的初衷。

近年来,处于生死边缘的哲人的临终留言一次次震憾着人们,如《相约星期二》等。但与之不同,本书的生死智慧不是出自临终的哲人,而来自“超意识界”的“大师们”。他们以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为“管道”,不仅传授给魏斯生死课程,还透露了众多世人闻所未闻的惊天秘密:

“我们可以选择何时来到肉体的状态,以及何时离开。我们知道何时目的算是完成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接下来便是死亡。”

“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一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

“我们都有必须偿还的债。要是没有还完,就得带着这些债到下一世去……在每一世,自己过的生活都是自己选的,要为自己负责。”

“任何事都必须有所平衡。平衡与和谐如今都被忽略,但是,它们却是智慧的根本。现在凡事都做得太过。”

……

这些话语有关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德行与罪愆等。此外还有许多实用的建议:耐心与等待的价值;自然界平衡的智慧;消除恐惧,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学习信任与宽恕等。正如《出版家周刊》所说,无论一个人是否相信轮回,这本书都不会让人失望。从更广阔的视野及时空,追寻宗教、科学之外的生命意义——这才是本书想说的最重要的故事。

。 想看书来

前言

凡事皆有其理由,也许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既无先见之明,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假以时日和耐心,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这就是凯瑟琳案例的情形。我初见她时是1980年,她27岁。她因焦虑、恐惧和痛苦的侵扰,踏进了我办公室寻求帮助。虽然这些症状自幼时起就如影随形地跟着她,但近来却逐渐恶化。她每一天都觉得情绪麻木;无法正常作息,处在一种低潮、沮丧的状况中。

与她那时的混乱生活相反,我的生活则一帆风顺,有美好而稳定的婚姻、两个小孩以及蒸蒸日上的事业。

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好像就在直线上前进。我在一个呵护备至的家庭中长大,学业的成就不太费力就能得来,在大二那年我即立志要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我在1966年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然后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1970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先在纽约大学贝列弗医学中心实习,后转到耶鲁完成精神治疗的住院实习。结束后,我受聘到匹兹堡大学教书。两年后,我转到迈阿密大学领导精神药物部门。在那段期间,我在生物心理治疗领域得到了相当的认可。在大学教了4年书后,我升为心理治疗系的副教授,并被派为迈阿密一家教学医院的心理治疗科主任。当时,我已发表了37篇有关心理、精神领域的学术文章。多年有纪律的研究已把我的心智训练成科学家和医生的思考方式,把我往专业的保守主义窄路上推,我不相信任何不能以传统科学方法证明的事物。我知道美国各主要大学都在进行灵学研究,但我没有在意——那些对我都太遥不可及了。

然后我遇到了凯瑟琳。花了18个月的时间做传统心理治疗,想减轻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