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部分 (第1/4页)

老乞丐忽然哈哈大笑,对着小姑娘的爷爷说道:“这孩子与我有师徒之缘,我要带她去问道求仙。念尔等世俗之人,自是有些牵挂,与尔等定下三日之期,三日之后,老夫来此接人”说罢,那老乞丐却是突然仙踪渺渺,消失不见。

三日后,老乞丐在此,带着夷箩,脚踏祥云而去。

时人皆叹夷箩境遇之奇,以一个苹果换得一世的仙途。却不知,那夷箩乃是水属性的天灵根。

为了纪念这段佳话,从此,滴翠桥改名为遇仙桥。

至今,在遇仙桥上,当年夷箩遇仙的地方,还有夷箩送给老乞丐苹果的一组雕像。已经成了烟雨湖十景之一——烟雨寻仙。

而夷箩的家人,便是这南齐王朝的祖先。凭借着当年夷箩入得仙途的名声,建立起了南齐的第一片基业。数代人的开疆拓土,成就了如今雄霸天下的南齐王朝。

真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如今的南齐王朝,夷箩被封为护国圣道公主,食帝王俸禄,享人间香火。

为了弘扬夷箩公主的善良感动神仙,更因为南齐的数代帝王均精通帝王之术,所以虽然贵为护国公主,但是夷箩的形象走的却是亲民的路线。

连续二十年的风调雨顺更是被渲染成为护国公主爱惜南齐百姓。一时间,南齐王朝是家家供奉夷箩的雕像,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香火之盛,一时无两。

除了每年的春秋大祭或者求雨、占卜之外,遇仙桥上的公主遇仙雕像都是对老百姓开放的。数百年来,却从未有过什么人亵渎雕像的事情发生。可见夷箩在南齐王朝的声望之隆,到了什么程度。

细雨黄昏,遇仙桥上,烟雨寻仙雕塑附近,更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

人流密集的地方,自然是少不了小商小贩、各种的小吃。

烟雨寻仙雕塑两边,沿着桥面,一溜排开几十个小吃摊子,各种江南小吃:小笼包,三鲜馄饨、桂花元宵、麻油干丝、油炸臭豆腐……

烟雨寻仙雕塑北侧,第一家摊位,就是一个三鲜馄饨的小吃摊。摊主是一对年过六旬的刘姓老夫妇。

老两口当年就是在这座桥上认识、相恋、成家,并一起经营这个小摊位。

一晃就是四十多年过去了,老两口如今已是儿孙满堂。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倒也是衣食不愁,殷实富足。

本来,以刘大爷老两口这些年生意攒下的家底儿,那是怎么都够花了,自是不必年过花甲还辛苦出来做生意。

只是,多年的习惯,突然闲下来很不适应。而且,多年经营下来,一堆的老主顾,还真就舍不得老两口皮薄大馅、汤汁鲜美的三鲜馄饨。

刘大爷老两口一商量,看看自己身板儿还挺硬实;孙子也都大了,上了私塾。老两口在家呆着也是无趣,索性重操旧业,又支起了馄饨摊。

可是今天,那些老主顾一边溜达,一边到了刘大爷刘大妈馄饨摊儿跟前,却是发现,馄饨摊儿换人了。

馄饨摊后边,站着的却是一对儿年轻夫妇。男的浓眉大眼,女的娇小玲珑,虽不是什么俊男美女,倒也看着般配齐整。

只是再看这馄饨,就不那么齐整了。

江南馄饨,讲究的是小巧精致、皮薄大馅儿、馅儿鲜汤美。

首先这馄饨要个头适中,大小均匀。馄饨皮儿要劲道透明,一眼要能看清馄饨馅。这是江南人吃馄饨第一要看的。达不到这个要求,你就是馄饨再好,瞅都不瞅,转身走人。

看看这两个年轻人的馄饨。一个个跟小牛犊子似的,这个头儿,小的四个能吃半饱,大的四个能吃饱

再看这馄饨皮儿,白亮亮,憨乎乎。瞅一眼,感觉不是馄饨皮儿,而是旁边卖炒饼的刚出锅的大饼。

别人家的馄饨是五个铜子儿一碗,这两个年轻人的馄饨却是二十个铜子儿。

这馄饨如此卖相,又是这么个价钱,这生意可想而知。

那两个年轻人似乎也并不着急,而是东张西望,倒不像是来做生意,而是来烟雨湖看风景一般。

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家看了都直摇头,“哎……这年轻人哪,做生意可真不靠谱”

从天刚过下午,这小两口开始出摊儿,直到傍晚,这小两口是一张也没开。

就在这个时候,遇仙桥北边的桥头,走上来祖孙俩。老爷子慈眉善目,小孙子五六岁的样子,生的是眉清目秀。

老爷子姓许,心眼极善,人称“许老好”,就住在烟雨湖湖东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