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金齑调盐话酱园

中韩日三国人对酱菜好像都有特嗜,尤其中国人,每日三餐啜粥

呷饭全少不了酱菜。去年我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食品店,先看见一位

外国男士在买整包的大头菜,又看见一位黑皮肤胖太太买什锦罐头酱

菜。据店里售货员说:“他们两位都是店里老顾客,经常来买大头菜、

什锦酱菜。”想不到白种人、黑种人都受了我们的传染,爱吃中国的酱

菜啦!

北平自制自销酱菜的叫酱园子,大概最早做酱必定是有自己菜园

子的。真正老北平多半有个习气,喝惯了吴裕泰的茶叶,绝不会改张

一元,吃惯了哪家酱菜,就认定哪家,永远不能更改。为了买四两酱萝

卜,能够不辞辛苦,从西城跑到北城去买,这些都是有钱有闲没事养成

的习惯。

大家一谈北平酱菜,就想到粮食店的六必居。他家的酱菜固然是

浓醢味美,远近驰名,可是严分宜给他写的那块六必居牌匾,也助长了

不少声势。严嵩虽然是明代恶名昭著的佞臣,可是他的书法,不以人

恶而字不传。“六必居”三个字虽然笔画不多,可是用楷书写,摆在一

起很难挺拔四衬,而严嵩这三个字确实写得四平八稳,刚柔相济。后

来被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葆初看见,认为整天风吹日晒未免可惜,

于是鸠工另外拓塑了一方悬在外面,把原匾改悬在屋里。也有人说是

一个小徒弟,天天用湿布擦柜台,就在柜台上写上六必居,日积月累,

居然神似,悬在外面的那块匾,就是小徒弟的杰作。两者究竟谁是谁

非,年深日久,也就无从究洁了。

六必居卖的是字号老,跟辘轳把(地名)的西鼎和互争互夸自己字

号老,而惹起一场纠纷。西鼎和也是一家开了多年的老酱园,以酱苤

蓝丝出名,酱得透明不说,苤蓝丝整齐纤细,更是别家酱园办不到的。

当年慈禧喝玉米糁儿粥,就少不了花椒油炸西鼎和的苤蓝丝。

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同行是冤家。针尖对麦芒,谁家也不肯让一

步。六必居说他家酱园子是明代嘉靖年开设的,有严嵩写的匾额为

证。西鼎和一时搭不上腔,正在为难,有位读书人去买酱菜,问知原

委,说他家以匾额夸擢,你们何妨以匾额回敬?西鼎和的牌匾,未署真

名实姓,仅仅签署了“玉山主人”四个字,不知是什么朝代人。谁知那

位读书人是饱学之士,他说:“玉山主人姓顾名德辉,号仲瑛,元朝大至

年间生人。不但是名儒,而且是名臣,元朝人写的匾,当然比明朝写的

要早若干年了。”经过这场争执,六必居瘪啦,从此两家各做各的生意,

不再作无谓之争了。

其实六必居的酱疙瘩、酱萝卜都是特具风味的。酱疙瘩烂而不

糜,蒸一下和芝麻酱吃,是牙齿脱落老人们的恩物。酱萝卜微甜带鲜,

软中带脆,是别家酱园比不上的。西长安街天源酱园也是西半城有名

的酱园之一,他家的八宝菜说是八样,其实十样也不止。因为销路好,

酱菜身份永远是恰到好处,酱青椒,都是精选一律比核桃大一点的,撕

开了一兜汤,冬天吃热汤面其味无穷。

地安门外宝瑞合是北城有名的酱园子。说宝瑞合连老北平都不

一定知道,可是您一说“大葫芦”,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门前

放着一只一人多高的大葫芦,你过来摸摸,我走过去摸摸,已经由红让

人摸成紫红色了,他家除了酱小菜外,蒜薹腌得最好。不过这时鲜菜

一年只卖一季,过了菜季,蒜薹腌过了头,就不好吃了。倒是他家老缸

腌的水疙瘩,一年到头都有得卖,而且行销到西南各省。

东城有个后起之秀酱园子叫天义顺,是东来顺铺东丁家开的。因

为菜园子是自己的,货色自然既便宜又新鲜。丁掌柜的交游又广阔,

东安市场一带饭馆都用天叉顺的货。冬季吃涮锅子,一定要有糖蒜,

东来顺一个冬天锅子季下来,就是自己也要销几千斤糖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