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候,乌龟前爪突然伸出,尖利的爪子就端端正正地放在鳝鱼的必经之地。片刻,刚才威风得不可一世的鳝鱼变得只能在地上打滚,血留得满地都是,但是鳝鱼临死前的一击也让乌龟的前后壳连在了一起。乌龟现在怕是想让自己的脚和头伸出来也没有办法做到了。

独孤求赐不禁愣在了那里。按理说:鳝鱼的速度够快,应该是永立于不败之地,而乌龟一直处于下风,但是却能以静制动、一举而克敌。看来武学之道不光要讲究快、准、狠,还要讲究厚积薄发,瞅准机会一击毙敌。但是如何让这两者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独孤求赐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但是饥饿还是让他回到现实,鳝鱼已经不动了,只有乌龟还在那里挣扎,但是死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独孤求赐闻着刺鼻的血腥,突然想起来不知道那本书上说过:鳝血大补,只是鳝鱼需成长十年以上体内方有血可取。于是,独孤求赐忍着刻骨的疼痛将脑袋就着流到自己附近的鳝血舔了一口。这番简单的动作他几乎耗尽了全身的力气,好在鳝血确实大补,舔的一口血,流到体内后立即热烘烘地传遍了全身,这鳝鱼怕是有千年以上的道行了吧。独孤求赐一连三天都在贪婪的喝着鳝血,连在地上结成可血渍的也不肯放过。幸亏他小时侯读的医书不少,简单将自己断了的肋骨对上位,就是没有办法固定而已。突然,独孤求赐看见了死去的乌龟,心中一阵窃喜,忙背着地爬到了那里。鳝鱼临死一击倒是尽了全力,乌龟前后壳接连处都被震碎了,但是剩下的筋皮也让这个七岁的小孩子用牙齿咬了整整四、五天,终于将前后壳分开。独孤求赐的身体也好了一些,只要运动不剧烈,倒也不会痛得很厉害。

独孤求赐将衣服脱了下来,将乌龟胸壳扣在自己胸前,固定好断了的骨头,又将乌龟背壳垫到背后,再用衣服绑起来,不但骨头的位置固定了,在鳝鱼磨平的地面上背爬起来还快了许多。鳝鱼的肉已经开始腐败,但是独孤求赐却不得不吃这个。

在宽不及丈方的溶洞里,独孤求赐每日除了苦练家传心法外,就是苦苦思索龟鳝大战所蕴涵的武学意义。

好在溶洞里的水里可以很轻松就抓到小鱼,而独孤求赐虽然年幼,但是已经是博览群书,又有内功根基,所以心志比常人更为坚定,否则如此狭小的空间,再加上有伤在身,常人不被饿死也会郁闷而死。

……

……

人家常言:山中无日月,岂知这小小溶洞中更是无日无夜,只有夜明珠常明。独孤求赐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只是觉得当时用来固定自己骨头的龟壳日益变的狭小,不过独孤求赐不知道自己骨头长得如何,轻易不敢打开来察看伤势。这一天,独孤求赐正在修炼家传内功心法,汹涌奔腾的内息由丹田出发,散到四肢百骸,奔流复转。突然,独孤求赐想到:招式与动静皆不关武学之事,武学与技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克敌制胜。动旨于克敌,而静是寻找机会以制胜。就象鳝鱼,其动使得乌龟无从攻击,而乌龟静则在于找到破绽,一击制胜。但是又不能局于招式,就象鳝鱼,虽然速度奇快,但是却局于形式,最终被乌龟发现破绽导致失败;然而更不可一味求静,象乌龟,虽然能制胜,但是难免两败俱伤。动和静要相配合,要身动而心静,更不可以局于招式;身动是为了惑敌,而心静是为了寻找破绽制敌;而过分局于招式则可能在没有找到破绽前先被敌人找到自己的破绽。原来武学真谛只有八个字“随机应变,身动心静”!

看来爹所说的先把招式练得娴熟,再辅以内力,则在对战时招数会自动应敌的说法反而落了下乘。

大家都知道,修炼内功最忌分心失神。果然,本来循规蹈矩的内息居然不循经脉游走而左冲右突,独孤求赐意识到不好,但是身心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五脏六腑象是被针刺蚁噬一般。如此往复数次,独孤求赐只得放弃约束内力的想法,任由内息在体内乱冲乱撞。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独孤求赐“啊”地大叫一声,腾地站了起来,后背上的龟壳“砰”地弹射出去。

独孤求赐不放心地看了看身体,还好,没有被内息冲破,再回头看看弹射出去的龟壳,已经深深地嵌在了石壁里。他掀了掀胸前的龟壳,居然有一阵剐肉般地疼痛,原来已经和自己的肉长到了一起。独孤求赐走到石壁前一摸,石壁竟然变得柔软起来,他并起五指,将龟壳挖了出来。龟壳居然没有破裂,看来还是挺坚硬的,做个铠甲还不错。于是,他用鳝鱼还没有烂掉的经络将龟壳又绑在了自己的后背上。

……

第七章:天外玄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