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闪电战的出奇顺利,给德国释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战争可以在低能耗的状态下持续进行下去。然而,正是在苏联战场上,闪电战遭遇了它的克星。

利器最终变绞索

由于苏联领土过于广阔,道路交通又不及西欧良好,德军不得不把宝贵的油料浪费在运输过程中。这个时候,闪电战遭遇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悖论——德军的装甲集群的确可以重复在西线上演过的大纵深穿插推进,但在辽阔的俄罗斯平原上,这种战术使用得越多,就意味着油料消耗越快,给后勤补给造成的压力越大。其结果是,闪电战从德国原先赖以立足的“神兵利器”蜕变为套在德国自己脖子上的绞索,实行得越成功,绞索就勒得越紧。

到1941年底,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下降到不足80万吨。捉襟见肘的资源储备,打乱了德国原先有条不紊的战争计划,希特勒一度将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团军的装甲主力抽调到南线,试图夺取苏联的产油地巴库。这个决定让莫斯科战役推迟了一个月才爆发,俄罗斯极寒的天气和德军捉襟见肘的后勤补给最终拖垮了善战的德军。

进军速度越快,战略纵深就变得越大,石油供应线也就拉得更长,这就为敌军对补给线的攻击制造了方便。在二战后期,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德国最终为闪电战在战争之初的顺风顺水付出了代价。1944年12月,德军调集最后一点油料储备,在西线的阿登森林地区发动了反击战。战役前期的走向证明,即便面对装备、兵力都已远优于自身的盟军,德军的闪电战仍有的打,但装甲兵团快速推进所造成的油料短缺,再次成为窒息德军的绞索。阿登反击战最终不得不在持续一个月后收场,而德军此战中损失的坦克,大多不是被击毁的,而是因为缺少燃油,最终被抛在了路边。曾经辉煌的闪电战,最终不得不以这种尴尬结局作为它的收场。

19世纪的德*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在战争论中告诫他的后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再精彩的战争理论,如果脱离对国家实力的考量,就难免沦为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闪电战理论的古德里安和他的同事们并非克劳塞维茨的好学生,他们的失败在于,让资源匮乏的德国一度拥有了本不应属于它的幻觉与自信,并沉迷于其中,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句名言:“战争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于我们不能将它只交给军人去考虑。”提起德国二战时期发动的“闪电战”,不少军迷总会以为是二战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酷炫”的战法,实则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工业力量当时排世界老二的德国,实则是个石油资源匮乏的“穷国”。为什么在西线战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闪电战”一到东线就不灵了?希特勒又为何急于对苏宣战?本文将从资源战的角度,重新解读看似光鲜的“闪电战”。

被持久战拖死过

首先得说说高大上的闪电战咋来的。闪电战的反面当然是持久战,但欧洲人打持久战的历史其实特别短,直到一战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欧洲大陆上一千多年的各国掐架活动,在今天看来其实都是闪电战。像英法“百年战争”那样名头听起来吓人的大阵仗,细究起来,都是用无数个并不连接的战役连缀而成。在这些战役的间歇,战争的主体贵族老爷们和负责跑龙套的平民,其实都处于各回各家的放羊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小领主们领地太小、资源调配能力不行,撑不起像中国楚汉战争那样一打八年的大阵仗,仗打一会儿,双方都有喘口气的需求,实在速战速决不了,通常都会用骑士间的单挑来解决,这跟项羽当年在成皋找刘邦约架是一样一样的。

这种小打小闹给欧洲人造成了一个错觉,觉得好像战争是种“打打更健康”的大众娱乐活动。在这方面德国人受毒害最深,一战前他们经历的最激烈的战争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然而这场德国的立国之战听来很宏大,其实只持续了半年,其间双方真打的时间连俩月都不到。当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9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率领40多万法军主力在色当投降了。所以在一战前的德国人看来,战争就是这样人畜无害的存在。

“孩子们,当秋天来临,树叶从树上飘落时,你们就可以带着勋章回家了。”1914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为参战士兵们送行时,曾如此打包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