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也不乏有一些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者。我曾有意识地请他们回忆在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们所回忆出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我好像不记得自己在一年级学习和听课的一些细节了,但我对那时候所玩得游戏却记忆犹新。”

是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已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爱玩”是一年级孩子最主要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特点是由他们正处在“幼小衔接期”这一阶段所决定的。所以,这时家长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那些抱怨对一年级的孩子不起作用了。

2.在情感上排斥老师或学校。

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倡导“保重并重”的观念,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老师有两种身份,她们既是老师,又是保姆。所以,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总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即使老师所教的知道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也不会怪孩子,更不会责备他们。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中,孩子的安全和快乐是首要的,学习是次要的。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会把幼儿园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第二位妈妈”。

但在小学中,老师的身份是很单一的,他们不会特殊照顾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小学老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小学老师也十分注重快乐教育,但他们总会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因此,在大多数孩子们的心目中,小学老师的形象是严厉的、不近人情的,所以,大多数的一年级孩子都会惧怕老师,从而也会从情感上排斥老师。

另外,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错误教育,常常在无意识地恶化学校和老师的形象,这往往使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对学校和老师存在一定的排斥感。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看你上学后还敢这样顽皮吗,你再敢这样顽皮,老师就会打你屁股!”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学校,让老师来管你!”

“你要好好学习,不然老师会不喜欢你的!”

……

也许家长们是想通过这些语言来赢得孩子们的合作,但家长们也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年龄尚小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们时常会捕捉生活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当他们听说老师要比家长严厉时,在入学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心中勾画好了老师的形象:一个使劲挥动着教鞭、恶狠狠地教训学生的形象。在这个时刻,孩子在心中已经做好了排斥学校和老师的准备。

当然,当孩子入学后,他们会发现学校的老师就是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亲切,而且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学校的老师还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或排斥情绪就会达到极点,这不仅会大大延长他们对小学的适应时间,而且严重时还会促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3.总会表现出不自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我在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中宣布了这样一件事情:“下午我们班级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联欢会,听说你们都是多才多艺的孩子,谁愿意在联欢会上给大家表演节目呀?愿意表演的同学请举手。”当我把这些话说完后,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低下了头,而举手的只有两三个同学。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3)

当我把同样的话在二年级的一个班级里说完后,这个班级都沸腾起来,很多孩子一边兴奋地举着手,一边小声地跟旁边的同学分享自己将要表演什么节目。

按常理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走过,表演节目他们最拿手。但他们之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那些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会踊跃地举手,是因为在一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已经融入了周围的人际环境中,他们愿意让老师和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但对于这些入学仅仅只有一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人际环境都是陌生的。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被一种不安全感包围,所以,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好手段就是沉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表演节目是很正常的。

当然,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数的一年级孩子大多都不自信。而他们的这种不自信往往也是由于受到“幼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