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走了很长时间,他们都沉默着,也许都想说些什么,可谁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莎莉停下来,想缓和一下压抑的气氛,四处看了看,见灵鹫峰上隐约有座塔,便指着说,“哥哥,线索会不会还埋在塔里?你看那塔。”

谢惠仁望了望,说:“那是多宝佛塔,俗称太子塔。”

“太子塔?”

“是,皇太子的‘太子’。”谢惠仁心想,谁知道呢,怎么在佛家的圣地,出了“太子”这两个字?

44

这段历史,你还是不知道的好!

从普陀山乘船到了上海,谢惠仁的头脑中周而复始地回响着老僧人的话。他明白这句话的分量,现在,这个谜让他筋疲力尽,他实在没有力气再继续下去了。那些似乎知情的人,不是永远地闭上了嘴巴,就是语焉不详。

很多时候,含糊其辞还不如不说的好。

可人是种奇怪的动物,当他一无所知的时候,他可以什么都不想,当他完全了解的时候,他可以不去再想,怕就怕一知半解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说不上是求知的欲望,只能说是获取的欲望。这欲望的背后,是人的渺小和胆怯。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弱,他的心中才有了敬畏,而这敬畏,让人无时无刻不在膨胀欲望。这欲望,大多数的时候是希望获知真相的时候,或者实实在在地掌握了金钱、地位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的小和弱。

从来没有强人。世界上的任何强人,都是在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小和弱,从而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强。

佛家里说,人没有佛的智慧,不能通晓真理,所以,便有了邪见。谢惠仁明白,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欲望,是两个孤儿的身世,是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未来的幸福。这欲望,告诉他一定要破解了这个谜,这才能保护弱小的他们。

看到莎莉的时候,谢惠仁一再地提醒自己坚持下去,哪怕仅仅是为了她,为了解开一个孤独的女人的身世,他也必须这么做。人在没有身世之中生活,是残酷的。

谢惠仁站在码头上,回身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意识到没有更辽阔的东西可以装得下这个谜团。他经常将佛学比作大海,这让人类看不到边际,更不知深浅。人类可以从太空看到大洋的轮廓,可是谁又能看到它的深处,谁又能真正了解海底的秘密?它包容了多少东西,与我们并不知道陆地上还有哪些宝藏是一样的。

人类总是不知深浅,却不得不探究深浅。这就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命运,也正是这命运的主题,让人类生生不息。

海浪拍打着码头,谢惠仁听不出那是平静的抚摸还是汹涌的咆哮。他远望普陀山的方向,再一次祈求,观世音菩萨能够给他些启示,哪怕,是个海市蜃楼也好,让他看到远方真相的折射。

谢惠仁眼神空洞地远眺着,心中默念《妙法莲华经》中的“普门品”。这一节中说,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能听到,立刻赶去拯救解脱。

眼前虽不是大难,但对于谢惠仁来说,却是极度困扰他的难题。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诵其名号,便可解脱。与乐为慈,拔苦为悲。现在,谢惠仁不知道,慈与悲,他想要哪一个,或许,两者在此时是同样的。

突然,他的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听到了观世音菩萨给他的暗示。

莎莉拉了拉他的衣角,轻声说,“哥哥,我们得走了,别错过回深圳的班机。”

“不。”谢惠仁坚定地摇了摇头,他还是望着大海,若有所思地吐出几个字,“观世音菩萨告诉我,让我们去广州。”

“你疯了?”莎莉看不出他是在开什么玩笑,看样子,他是严肃的,可是这念头又是那么没来由,她急切地说,“哥,你是不是出现什么幻觉了?”

谢惠仁转过身子,微笑着注视着莎莉,欣喜地说,“不!我又找了条线索,这次不会猜错。”

莎莉摇着头,轻轻地叹着气。

“我知道,我知道……”从她无奈和无助的眼睛里,谢惠仁看得懂她的心情,“莎莉,佛经中说,遇到难事的时候,念一念观世音的名号,就能解脱,你试一试。”

莎莉可不相信这个,她平静地看着谢惠仁,有些赌气地说,“我不想继续了,够了。”

谢惠仁手足无措,他跨上前一步,双手扶着她的肩膀,眼神恳切,言语中竟然有了些恳求的意味,“你试一试,就试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