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在卫军的带领下,赵佶前往诸班直营宿之地,他记得那些侍卫的名字,从名册上查找很快就找到了所属的班直。只是现在距离结束操练还有将近一个时辰,赵佶也不想坐在房间里干等,索性让人带自己去校场,想要见识一下大宋最精锐禁军的武艺。

此处衙署驻扎数千班直禁军,因此占地极为广阔。距离校场还有很远,赵佶已经听见禁军操练时的人马嘶吼之声。转过一道廊门,眼前豁然开朗,校场上精悍的禁军将士们自成阵列,各自操练着不同的技艺兵刃。

步入校场,迎面看到的是两列枪兵正在捉对厮杀。呼喝声中,枪影憧憧,上百人厮杀混战的场面很是令人心绪激荡,偶尔枪杆碰撞声震得人耳膜生疼。枪法一道,赵佶也不甚精通,可是站在旁边看了片刻,总觉得这些禁军士卒们进退厮杀之间似乎稍显单调了一些,变化不多,或是直刺中门,或是疾挑要害,或是回枪横拦锁拿,只此几种简单到近乎笨拙的变招,完全瞧不出有什么精妙可言。

由此赵佶不禁回想起他在琅环玉洞中所阅的那些武功秘籍,倒也看到几路枪法,若单纯从招式转变来看,确是比这些禁军士卒所施展的枪技要高明了不知多少倍。如此拙劣的枪技,似乎与禁军诸班直武艺绝伦的传言并不相符。

存了这个好奇,赵佶便一边观察着这些士卒们的厮斗,一边则在心里模拟起以他所看到的那几路枪法对阵的情形来。可是脑海里画面一转动,赵佶却是品出了几分味道,虽然他所知的那几路枪法变化繁多,可是抛开那些辗转迂回惑敌衔接的动作招式,真正的精髓杀招竟然全都暗合眼前禁军士卒们所使用的这几个动作!

有了这个发现,赵佶再瞧这些禁军士卒的对战,登时瞧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虽然前前后后只是寥寥数个动作就构成了他们全部的枪法技艺,可是这些动作却将“枪”这一种兵刃的特性完全囊括其中,换言之若要用枪伤人,无论多么精妙的枪法,终究不脱这几个动作的范畴!

赵佶站在场外足足凝望了大半刻钟,场中士卒们始终不知疲倦的重复着这几个动作,将这些动作与脑海中那些枪法变招一一印照,赵佶才觉出方才自己的浅薄。这枪技哪里是笨拙简单,分明是简练精髓到了极点,或伤敌或防御,不只动作简练有效,就连动作的幅度都恰到好处。

抛开了那些完全无用的枪法变化,这才是真正战阵杀敌自保的技艺,若用赵佶所知的那些枪法来用在战场上,且不说会有效用,单单那多数花哨无用的动作耍起来,就是一种极大的体力消耗!而在战场上,千军万马当中,一场厮杀或许要持续几个时辰乃至几天之久,体力往往比技艺还要重要多的!

有了这一层感悟,赵佶对于这些禁军士卒们和寻常江湖人士的区别也渐渐有了一些体悟。厮混江湖,武功技艺说穿了只是一种谋身保命的手段,诚然精妙的武功能够克敌制胜,但真正的意图还是自保。而战阵厮杀,目的却很明确,就是为了杀敌。所以,江湖上的武功和军中技艺虽然都是克敌制胜的本领,但从本质上而言,却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技艺,因为根本的目的就有巨大的分歧。

江湖武功讲究精妙绝伦,最好单凭变化繁多的招式就能把人的眼睛给闪花了,不战自溃;而军中技艺则讲究间接有效,差之毫厘则就是生死之别!

再往前行,是金枪班的操练。所谓金枪,并非是纯金打造的长枪,且不说黄金质地太软,就算大宋再有钱也置办不起这般奢华的兵刃。金枪是一种能够破甲的重枪,单单重量就比普通的大枪重了两倍有余,因此对臂力的要求极高。而金枪班也是诸班直中人数最少的,统共只有六百余人,而在场上训练的则只有两百多。每一个都是体魄强健的彪形大汉,一杆金枪施展起来风声烈烈,煞是惊人。赵佶亲眼看到士卒们一杆金枪刺出,直接洞穿外层包裹铁皮的木质拴马桩!

正要再转去其余班直训练的地方瞧上一瞧,赵佶却看到校场内里一群人围在那里,不时爆发出一阵轰然叫好声,似乎是有什么热闹的事情在发生。他心中好奇,便举步往那个方向行去。

此处聚集了数百名禁军士兵,围成一周水泄不通。靠着陪同的武官喝骂开路,赵佶才挤到了最前方,原来是有两名禁军在一对一的进行厮杀较量。

这两个禁军士兵年纪都不大,仔细瞧去约莫只有十四五岁左右,脸上犹存稚气,可是一杆长枪在手,却招招都是取人性命的杀招,狠辣刚猛。每每一枪刺出,就连观战者心中都莫名捏一把冷汗,待看到其中一人巧妙化解杀招,才又齐刷刷吁出一口气,旋即便爆发出阵阵叫好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