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现今位于苏门答腊岛的多巴湖长90多千米、宽30多千米,1929年,荷兰地质学家贝梅伦认定此地为巨大火山口,即喷发而出的大量火山物质到大气后所留下的洞。如此平静祥和的湖面,谁也难以想象它面目狰狞以至于几乎将人类赶尽杀绝的模样,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一遭。

以下是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情景复原:

也许是万年前人类某位原始祖先正摩擦石块点火的那个晚上,突然间开山劈地般的声音响彻天地,地核里数万立方千米的岩浆累积的压力终于冲破脆弱的地壳,一道高达9万多米的火山喷发柱腾空而起,那个夜晚或许是人类自天地混沌初开后看到最亮的光的一个晚上,接着屠戮开始。

伴随爆发而来的火山碎屑流一泻千里,铲平了苏门答腊10平方千米的土地,炽热的高温逢物便将其化作一道蒸汽,消失于无形,短短时间,岛上生机尽数消失。

除了地面,32立方千米的火山灰也开始在高空扩散,数日后抵达印度南部。剑桥大学利弗休姆中心的麦克佩特拉利亚博士通过后来的考古,发现当时降落在印度的火山灰尘达12厘米之厚。对于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而言,他们根本不知道这种细粉状的物质是什么,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物体,却可以将人残忍致死。因为在这种细粉里有着像小小玻璃碎片状的微粒,当人将这种粉尘吸入肺部,它们会和肺部的水结合致人于死地。

当雨季来临,地上的火山灰随之渗入河流,连水也会因此变得有毒。当时,人们还没有文明到会对水进行过滤。一方面,由于雨水将灰带进水路后造成淤积,从而阻塞了自然灌溉系统;另一方面,火山灰又阻隔了空气中的氧,原本繁茂的土地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日渐贫瘠荒芜,生物渐渐死去,自然界的生物链因此混乱断裂,大批动植物也死去。后来的考古发现了地下的大量石器,确认属于这个时代。

除了火山灰,另外还有20亿吨杀伤力极强的二氧化硫,因二氧化硫极易和水、氧气产生反应,产生微小的硫酸液滴。这些也是阻碍阳光达到地面的主要物质,阳光照射减少,全球的气温就会下降。而全球的水循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通过降雨,将这种硫酸液滴全部洗去,地球由此步入一个漫长的寒冷时期。高纬度地区气温直降21摄氏度,北半球3/4的植物种类随之灭绝;那时非洲的气温也下降了约17摄氏度,雨量也因此减少了90%。

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多巴超级火山几乎夺走周边地区所有生物的性命——正如前文情景重现中所述,厚厚的火山灰席卷而来,一旦进入动物的肺中,将造成血管的破裂;灰烬与肺里的湿气混合,变成类似于水泥的浆状物质,最终使生命窒息死亡,就连生活在深海中的有孔虫类也没有逃脱这场全球性灾难。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地表植被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中纷纷凋零、衰亡;食物链的基本环节中断,人类和其他动物因为饥饿而大量死亡。冰雪覆盖下的地球陷入漫长而萧条的“寂静期”,全球人口减少到几千人。

在这片死气沉沉的土地上,现代人的祖先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为人类延续香火。

说到这儿,应该每个人都有疑问——为什么是东非得以幸存?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史丹利安博斯教授有过答案,他通过“石器时代”社区移动理论复原了东非狩猎采集者是如何熬过那一关的。当时,人要生存就得继续拥有工具,这个工具来自火山熔岩形成的玻璃,即黑曜石。广袤东非大陆上的狩猎采集者为了取得黑曜石需要长途跋涉,有时还必须跨过其他族群的领地,这段崎岖的求生之路让他们学会了“合作”,即与沿途的邻居打好关系,一起寻找高级工具材料。这一过程又带来了沟通技巧,并且史丹利安博斯教授认为,那或许是发展语言最关键的一步。

不知道著名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否关注过这段印在石头里的历史,因为在他的名作《2001太空漫游》里也出现了黑曜石,导演将它赋予了每个文明启蒙的象征含义。

。 想看书来

走出非洲和走不出非洲

7万年前,多巴超级火山几近摧毁了这个地球,但是它也促使人类“走出非洲”,开始文明的征程。

7万年后,全球迈入21世纪,人口发展到近70亿,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光辉灿烂的发达文明,此时此刻,面对已处在新一轮爆发周期里的黄石超级火山,美国乃至人类的命运又会如何?

每座火山都有自己的喷发“闹钟”,而黄石超级火山闹钟的时间却长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