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对学生说:“读书要三名:名人、名著、名篇。”就是先选择名人的书读,名人书中选其名著,名著中再选其名篇。譬如说,名人司马迁,选其名篇《史记》,再选其名篇《太史公自序》,记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书有方

星云大师:

宋太宗曾经说:“对读书,我只感到有好处和乐趣,不觉得有什么辛苦。”读新书如晤良友,读旧书如遇故人。书实在是人不可缺少的伴侣。

崇年先生: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谁送我一本书,谁就是我的朋友。他对书看得多重!英国作家斯迈尔斯也说过:“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没有不爱书、不读书的。读书是中国文人一个优良的情结。

星云大师:

古人读书,很有讲究。读经典的时候,要求高声朗读,读得字字响亮。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得其义也。”朱熹还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崇年先生:

清代左宗棠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也提到了这“三到”:“读书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温书要多遍数想解,读生书要细心听释。”他还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

“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

“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是口不到也。”。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书(3)

“经传精义奥旨,初学者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泽,乃为心到。”

星云大师:

每次看到这段家书,我都倍感亲切,因为我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弟子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其心实在是不分轩轾。我给弟子上课,不奢望大家都聪明得一讲解就了然于心,但却很在意弟子闻法的态度,最起码要能做到目到、口到、心到。

崇年先生:

读书的口到与心到,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心到了,口到了,眼必然到了,“三到”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想把书真正读好,读到烂熟于心,达到应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

星云大师:

读书贵在有恒,不必贪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崇年先生:

读书之法,初贵于博,继贵于精,最贵于悟。这个“悟”字很重要。《西游记》里唐僧三个弟子的名字悟空、悟能、悟净,都突出“悟”。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体会,康熙帝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星云大师:

读书要珍惜时间,懂得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书,不要让光阴白白溜走。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

崇年先生:

读书既要博览,也要精选。读什么书呢?我认为要“读传统、读‘三名’、读时尚、读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