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V匾�摹�

3、气候变暖的历史透视

气候变暖问题主要是一个年代到世纪尺度的地球大气变暖现象。要了解气候变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盖全球的足够长的观测资料序列。但是,全球陆地上的气象站多数只有不到l00年的记录,难以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试图采用代用资料恢复过去更长时期地面气候要素的变化。常用的气温代用资料包括树轮宽度和密度、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笋化学成分等。利用这些代用气候资料,已经对过去1000多年全球陆地、北半球陆地以及中国区域平均的地面气温进行了重建。由于代用资料点分布稀疏,一些资料时间分辨率较粗,部分资料对气温变化不够敏感,单点气温重建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对同一区域重建的长时间气温序列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现有分析一般表明,北半球陆地上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气候较暖,称为“中世纪暖期’;15世纪以后直到19世纪末,气温较低,称为“小冰期’;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以来,气候再度变暖。对于“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和“小冰期”的寒冷程度,特别是20世纪气候变暖相对于“中世纪暖期”的地位,目前还难以形成共识。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过去1 000年里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我国东部冬季和年平均气温的重建则说明,20世纪气候的变暖可能尚未明显超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东部在公元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北半球“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14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也有清楚反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全国地面气温上升显著,但截止到80年代末,增温似乎也并未明显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

可见,当前具备的长时间古气候序列还没有令人信服地表明近百年的增暖是异常的。一些研究认为,太阳和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振动对长期气候变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显然,从古气候学角度看,现在还不能确认,20世纪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在近百年全球和区域增暖的历史地位问题上,今后仍有很多上作要做。在利用代用资料重建古气候序列时,需要对不同类型代用记录的确切气候指示意义及其局限性有深入了解。如近1 000年左右北半球陆地气温序列主要依赖树轮宽度和密度资料。树轮资料是气候指示意义较明确、时间分辨率较高的良好代用记录,但对于准确重建年代以上尺度地面气温变化,它也有不少局限性。其中包括:大气CO2浓度增加本身对树木生长的影响难以完全消除,不同区域树木自身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难以精确描述和分离,重建序列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振幅明显小于实际气温变化幅度等。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陆生植物花粉是较好的古气候指示物,但在许多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陆地植被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明显。在这些地区,古植被与当时的气候没有达到自然平衡,用花粉重建近几千年的气候演变史,其可信程度就不会很高。

4、气候变暖的可能原因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原因的学说及其分支估计有上百个,将这些假说归类为11种。如果再结合其它研究的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16种原因,它们包括:

(1)太阳辐射的变化;

(2)宇宙沙尘浓度的变化;

(3)地球轨道的变化;

(4)大陆漂移;

(5)山地隆升对大气环流和环境的影响;

(6)洋流的改变;

(7)海冰的变化;

(8)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

(9)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

(10)极地同温层云量的变化;

(11)极地植被的变化;

(12)大陆沙尘气溶胶相联系的“铁假说”;

(13)大陆C3植物向C4植物的转化;

(14)天体撞击;

(15)火山爆发;

(16)地核环流作用等。

这些假说一方面使我们眼花缭乱,但另一方面也可见这一科学命题的复杂性,它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科学难题并不是偶然的。

影响地球表面气温变化的因子很多,但一般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两大类。就自然因子而言,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多尺度振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