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1/4页)

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提锐旅”,率领精锐部队。大将的口吻与气度,跃然纸上。“河、洛”,黄河、洛水,泛指中原。“清河洛”与上“铁骑满郊畿”呼应,挥鞭渡过长江,消灭横行“郊畿”的敌人,收复中原。“一”、“直”和“清”字用的极为贴切,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汉阳”,今湖北武汉市。“骑黄鹤”,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结末用黄鹤楼典,不仅扣题,且带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词作下片是叹息在南宋偏安妥协下,士兵牺牲,百姓死亡,景况萧条。最后希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然后回来重游黄鹤楼。

词作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踰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岳飞《五岳祠盟记》)的爱国将帅形象。读这首词,可以想见他下笔时的一腔忠愤、满怀壮志。(文潜少鸣)

滴滴金

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清人王士桢说:“咏物须取神”。好的咏梅诗词都是准确地抓住了梅的神态,并找到了与主体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展开想象与联想。这种联想多为相关联想和类比联想。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梅花盛开,与旧时月下吹笛,唤起美人一同去赏花摘花有联系。因此,见眼前梅花,就引起回忆,这属相关联想。陆游的《卜算子》描绘了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并与诗人坚定的信念,洁身自好的处事态度联系起来,这属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取事物之间的神似,建立在类比联想基础上就是象征手法。咏物诗词就是在物与我之间找到了某种微妙的神似关系,从而咏物抒怀,构成一种美的意境。

《古今词话》介绍:“孙夫人道绚,谷城黄铢字子厚母夫人也,为秀州郑文室”。由此可知,这首咏梅词出自一沦落在外的老妇人之手。她将梅栖宿于寒梢,与自己幽独凄清,终老不归的生活相类比,写得哀惋,凄切。

上片渲染梅花于寒夜栖宿的意境。先从视觉角度来烘托夜静:清冷的月光悄悄地向林前的屋舍移动,“飞”是主体观察的感觉,因为天空中有急速流动的云,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所以月光有飞动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林前的屋舍刚才还是昏暗的,一下子就轮廓分明。这也产生以动托静的效果。接着又从听觉角度来烘托夜静:晚风拂过庭院中的竹林,发出策策的声响。夜半江城的更夫击柝声,格外清晰。那栖宿在枝梢的寒梅,仿佛也被这声音震得颤悠悠地动起来。照理说,声音是不会使梅花颤动的,更何况是远处传来的更声呢。因为夜是如此之静,哪怕是远处的微妙声响,也声声入耳。而寒夜中栖宿不能入睡的老妇人在此静寂中倍感孤独凄清,所以她将这种情感“外射”到梅花上,产生“动寒梢栖宿”的感觉。

下片写人终老它乡,有梦难续。“等闲老去年华促”是承“寒梢栖宿”的意境而来,由物及人,进行类比。岁月如流,青春难再。终老无依,零丁孤苦。自然发出“只有江梅伴幽独”,的感叹。最后两句是对全篇的概括,说明这种凄清孤独的感受是在一场梦醒之后产生的。梦中能“绕夷门旧家山”,那是何等的幸福,而梦醒之后依旧是清冷的现实,自然希望梦能继续做下去,而恨梦被惊回。当一切希望和憧憬都寄托在虚幻的梦境时,这种哀伤与愁怨之深则可想见了。(劳再鸣)

好事近

又和纪别

高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

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高登,南宋词人,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今福建漳浦)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授富川主簿,迁古田县令。后以事忤秦桧,编管漳州。词人有一好友黄义卿,诗书画俱佳,词人尤喜其绘画,曾为他绘的带霜劲竹画赋词《好事近》一首,临别之际,又用原韵赋《好事近》两首,表达自己对友人依恋难舍之情。这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