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 (第1/4页)

≈辛魇摹P《�圃簦�瞥赡�是慷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作者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观察形势时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闻毅)

贺新郎

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根,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作者曾至上饶与友人辛弃疾相叙十日。别后两人互有唱和,本词即其中的一首,题为“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上片慨叹世事。“看几番”三句,与屈原《九章·怀沙》诗中的“变白以为黑兮”是一个意思,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作者不胜感慨地指出:“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身经靖康之难的中原遗老已所剩无几,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

下片重叙友谊。由于作者与辛弃疾之间的友谊有着共同的基础,因此词人写道:“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即使各自一方也不须挂念。最后,词人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闻毅)

贺新郎

陈亮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这首词是淳熙十五年(1188)冬作者与辛弃疾互相唱和中的一首。

上片分析国势衰微之因,批判宋朝统治者屈膝事敌的投降路线。“爱吾民”三句,讽刺朝廷为苟安求和不惜以金帛向敌国纳贡,还无耻地说这是为了“爱民。”

下片为恢复中原而大声疾呼。“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两句,慷慨激昂,势不可扼,足以与辛弃疾的名句“气吞万里如虎”相比美。“这话霸”以下,笔锋突转,指出南宋朝廷决不会允许自己施展抱负。作者毫不气馁,欲以天地为炉,熔掉那些妨碍中兴大业的“杂铁”。结句“淝水破,关东裂”,用东晋谢安破敌的典故预言抗金大业必获全胜。全篇慷慨陈辞,确如明人毛晋所云“不作一妖语、媚语”(见《龙川词跋》)。(闻毅)

谒金门

耽岗迓陆尉

赵师侠

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师侠是宗室子弟,长期浮沉于州县下僚,却高标脱俗,志趣雅洁,无心仕途,思慕山林。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初春,词人当时在其从弟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赵师�幕府,久客思乡,词便是“一掬归心万迭愁”的吐露。这首思归之作写法很妙,浓浓的愁思,却用轻快的笔墨来勾写,歇拍处,方轻轻一折,浮露出一缕淡淡的忧愁。意在象外,韵在情中。

耽岗,在吉州城南,岗下是平阔的赣江。“迓”,迎。一天傍晚,词人去耽岗接一位陆姓县尉。陆尉许是坐船来的,还未到,词人便沿着江边的沙滩小路信步徐行。江上岸边的种种景物,引起了词人的沉吟:“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起句就跌入回忆。接着“蔼蔼”两句描写勾起回忆的景色:夕阳西下,暮霭四起,远方的小路显得迷濛不清了;荒野渡口,小船横漂,四周一片寂静。词人暗用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淡笔白描,轻快地勾勒出江畔晚景。这是一幅宁静的画面。画面中,还飘然步行着一位静默回忆的词人,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