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⒊龅目�尽F渲姓飧觥澳骸弊郑�床唤鲋肝锢硎奔渖系幕苹瑁�嗍侵备械焦�颐�艘呀�苹琛U饨崾�囊痪洌�薪忧懊嫠�形淖郑�僦厝羟幔�炎髡吒丛拥乃枷敫星樯疃�稚��乇砺冻隼戳恕�

这首词平易浅近,很少难懂之处,作者以景托情,很好地传达出内心的矛盾和对仕途的厌倦。这是本词的特点与优点之所在。(李立)

点绛唇

宋自道

山雨初晴,余寒犹在东风软。满庭苔鲜,青子无人见。好客不来,门外芳菲遍。难消遣。流莺声啭,坐看芭蕉展。

《点绛唇》词牌常抒愁怅、叹惋之情;是词亦借景遣怀。“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见》)。

上片写景、乃述人们对春暖微寒之感受。“山雨初晴”,绵绵山雨刚刚停歇,天空才放晴。尚觉“余寒犹在东风软”,东风因略存“余寒”,吹拂得柔弱无力。其中“软”字形象贴切,同于李商隐《无题》诗所言“东风无力,”并与“山雨初晴”“余寒犹在”相辅相成,这样也就点明了季节。紧接两句“满庭苔藓,青子无人见”,将笔触移至词人山居之所,其地苔藓已遍生于庭前,说明早是人迹罕至,唯词人独居于此。而“青子“即未熟未黄的梅子,本合抛青梅为戏之意,犹言与斯人曾有无猜情爱;然而却“无人见”,不胜怅惘,并与前面“满庭苔藓”相呼应,便暗示自己如今孑然一身之状。从全句看,无疑是对恋人昔日相处的美好怀念,以及对眼前独自孤寂度日的哀叹。

下片则将情景交互融汇,承接上片,更进一步倾吐胸中愁闷。下片首句“好客不来”,这是对上片“青子无人见”之呼应。次句“门外芳菲遍”,又着力渲染出居处山花遍野、芳香四溢的美景,但是如此好景却落得个“好客不来”,无人相与分享,心中自然难免郁愁倍增,自然也就更“难消遣”。全词歇拍二句“流莺声啭,坐看巴蕉展”,既是惆怅的无奈心情的展现,又是独居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莺声啭”是与“芳菲遍”共存的美妙春色,中国古代诗家词客常用莺声增加春之动感,并借此与人物心境相对照。宋朱淑真《眼儿媚》中即有“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之句,言本来是悦耳的婉啭莺鸣声对感伤之人来说乃是唤起春愁之由,“流莺声啭”句亦秉承此意,与之异曲同工。而“坐看芭蕉展”中之“芭蕉”也是词人之惯用形容情人一方之物,多与“丁香”对。如唐李商隐《代赠》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便写相思之情,亦兼所怀者而言。此处因无奈生出的“坐看芭蕉展”,眼中芭蕉虽展,而心中愁结却未得展,隐含着无限的感伤和寂寥。

此词委婉含蓄,情寓景中,情景相融,不失为深具意境之作。(文甦)

蓦山溪

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述志词。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其居处,从中流露心境情怀。起笔自报家门,直陈心迹,态度散漫,老气横秋。“未老心先懒”,心懒,一种看透世情,失却斗争与进击之心的消极精神。颓莫大于心懒。然这种状态不会是天生如此,而或是人生灾厄、磨难使然。《全宋词》收录宋自逊词七首,其中《昼锦堂·上李真州》,颇豪雄壮烈,有句道“恨不明朝出塞,猎猎旌旗”,“挑灯看,龙吼传家旧剑,曾斩吴曦”,是干预与参预意识强烈的词篇。吴曦,叛徒,开禧年间引金兵入四川、约金兵攻襄阳、求封蜀王者,后被忠义之士杨巨源等刺杀。李真州,李道传,吴曦求宋时,他严拒胁降,弃官而去,后知真州等处,劾逐贪吏,颇多政绩。词以斩除叛将赞人,鼓荡着从军报国的激壮之心。宋自逊生卒、生平不详。李真州则1170──1217在世。另有一篇《沁园春》词,乃宋自逊当戴石屏(1167─?)近七十年(1236左右)时的赠戴之作。那么可推知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大概是政治上的软弱,使他在家国败落的惨痛前心灰意懒。现存词,除“上李真州”之外,似乎都洗尽凡心,超尘出世了。“何敢笑人干禄,自知无分弹冠。只将贫贱博清闲,为取书遮老眼”(《西江月》);“名利等成狂梦寐,文章亦是闲言语”(《满江红·秋感》);送戴石屏《沁园春》索性说:“身外声名,世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