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 (第1/4页)

状。“屏”、“经”之间语意上有大的顿歇,而后转入歇拍。

歇拍三句,“经行处”一个“行”字,提醒读者,游赏者行踪更移的叙述全省略了。即“罂”、“更”之间,“觞”、“三”之间,都有一个游赏者循泉水踪迹而下,入眼风光各异的交代被省去。下面九个字则是补充一笔,除了泉流飞瀑,一路上还有看不尽的绿草红花,苍藤古树,它们为泉流飞瀑这中心景象布置了一个无限延展的大背景。荑,茅草。“丹荑碧草”,当是低处、翠屏触地处所有;“古木苍藤”,当是高处、云壑泉泓刚出处所生。歇拍三句,其实透露了上片思路层次:经行处有丹荑碧草、古木苍藤,还有泉泓飞瀑;词略写草木于后,而突出地、放大地描摹泉流飞瀑于前,从而力现西岩三涧泉流激越的奇壮特色。

上片着重于景观描摹,下片则着力于人物表现。有动作神态,有思忖低回,有痴迷的幻想。换头处“徘徊”与“倚”,出人物情态。楹,厅堂前柱子。山楹,大致指山中建筑物之前。词中人沿山跋涉往返观赏,至这里倚柱逗留,徘徊瞻顾,忆想来路,展望前踪,痴迷而不忍遽去。“笑山水娱人若有情”,笑,赏心的喜悦。山水像富于情感一样让人快乐,使人陶醉。“情”字逗出“见”字所领四句,是在对已见山景的回味中补写山峦万状。四句作扇面对,写出峰岭层层叠叠,横逸斜出,疑无又有的复杂多变,好像含情地和游人逗趣、逗乐一般。

“仰视云间,茅茨鸡犬”八字,叙述描写相杂,其下忽出“疑是仙家来避秦“七字,冷冷插入一个怀疑性、分析性句子,忽然将读者思路牵出山泉景色之外,而回到国难时艰的酷烈现实之中。靖康之难后,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俯首于敌国;输银输绢,嫁祸于人民;征歌选舞,沉迷自溺。金兵肆虐在前,蒙元猖獗于后,朝廷奔亡海上,人民惶惧难安,怎不使词人生出“寻得桃源好避秦”的想法呢?“疑是仙家来避秦”则宕开一笔,藏己意于推想之间,既表达了深一层意念,又可以不负笔墨责任。茅茨,茅屋。鸡犬,鸡犬之声。避秦,“避秦时乱”,语出《桃花源记》。词至此,触及深一层题旨,文情跃动。词人拄杖凌高,一路寻泉访瀑,拊木扣峰,似乎竟是在卜隐居之所。

结拍三句,进一步展开想象,紧承“避秦”,表现了对遁迹世外、结庐“桃源的无限向往:青翠的林木梢头,烟霞缭绕,烟霭里隐隐传来有若笙箫谐奏的鸾凤和鸣之声。词以景结,景中含情,悠然意远。

词之下片,“徘徊”二句是过渡,沟通上下;“见傍回”四句从泉瀑中涉出,换笔补写峰岩;“仰视”三句,冷然思越云水而注目人间,文思有所深转;“青林”三句,于烟霞幻异,笙簧缈缈间,托出山林隐遁的企慕之情,将全词悠悠结住。较之上片,笔墨多变,手法多样,内容容量与艺术力度更大。(夏春豪)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这是首极少见的咏红菊之作,红色的菊花在词中成为词人倾诉心曲、寄托情感的对象。菊,花色以黄、白、紫、粉为主,红菊实为鲜见,故其十分珍贵,而以词的形式吟咏红菊者,更是寥若晨星。

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秋色“点明节令,“东篱”则让人一望而知吟咏对象,且又有暗示词人隐居田园之意。紧接着突兀而起,“一种”句不禁使人疑窦顿起。句中之“露红”所指显然是菊之色彩,显示出此花的非同一般,然为什么说“先占”呢?要得到圆满的回答,尚需读完后面的句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金英,此处作“精英”解,作者将鲜花喻为大自然的精华英秀;冷淡,冷落、萧条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秋风肃杀,花木零落,空旷的山野间失去了春夏季节里的万物葱笼生意盎然的局面,而在此时此刻,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占尽秋色,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并统率群菊尽其薄力与将临的严冬作最后的抗争。至此,“先占”之疑已作冰释。词人流露出赞誉之情是明显的,“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则完全是拟人手法,从而把作者对于红菊傲霜、卓然不群品格的推重与钦佩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下阕首句,继续展示红菊的特异风采:它从九月绽开花蕾,直至农历十月之际仍以飘然之姿红花不败,词人在初冬之际还能够欣赏到它的绰约芳姿;红菊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