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 (第1/4页)

水。”姜夔有词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黄孝迈末句之典即由此脱胎而来。(张厚余)

柳梢春

杨花

周晋

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余云。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西湖南陌东城,甚管定、年年送春。薄倖东风,薄情游子,薄命佳人。

杨花即柳絮,古往今来咏唱杨花柳絮的诗词可谓夥矣。东晋谢道蕴“未若柳絮迎风起”系咏絮最早的佳句,有宋一代也有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和苏东坡“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等涉及柳絮的美辞。

周晋的这首杨花词直以柳絮为描写对象,新清可爱,流畅蕴藉。词章一开始就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柳絮的形态:“似雾中花”,形容其朦胧缥缈;“似风前雪”,形容其飘逸漫卷;“似雨余云”,形容其轻柔淡远,如果说“似风前雪”还有一点袭用前人语意之嫌的话,那么另外两个比喻则完全是词人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描写。以“雾中花”形容化物的当然很多,但以此比譬杨花的都甚为罕见。至于以“雨余云”比喻杨花的确系这位首创,而且十分贴切优美。

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杨花的形态之后,词人又用“无情”与“有情”来描写它的神态:杨花无根无系,随风飘荡,看来它实在是一种无情之物,它不眷恋谁,更不执着于谁;但是它又像是很有情有义的呀,它落在浮萍上,使水面呈现一片片、一丛丛新鲜可爱的绿,在遇到它的钟情者时,它也会迸发生命的力!(按:杨花乃柳树子所带的白色绒毛,因而也叫柳绵。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以为杨花落入水中可以使水面长也浮萍。这自然是一种误解,但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想象。)

下阕又从别一角度描写柳絮杨花的命运:西湖,南陌,东城……随处都可看到杨花的踪迹。造物主似乎派给它一项专职任务:年年去管给春天送行,它是送春的使者,送走了春天它也就消失得无踪无迹。它好像被春风所遗弃,又好像它遗弃了春天──它既像薄情游子,又像薄命佳人。

看来词人这首词是借咏杨花,表现一种对人生的感叹:人,生活,既无情又有情,既薄倖人也被人薄倖,它飘忽迷离,为别人制造悲剧,自己也是悲剧命运。

当然这不是一首直接有所指的咏物诗。它写的是杨花,但又不仅仅是杨花,它可以使我们联想起人生和生活中的人,其高妙之处就在这似与非似之间,它在对自然物的咏叹中包含着深层的蕴意。这蕴意也是多义的,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各有理解。(张厚余)

浣溪沙

周弼

朴朴精神的的香,荼蘼一朵晓来妆。雏莺叶底学宫商。著意劝人须尽醉,扶头中酒又何妨!绿窗花影日偏长。

这是作者的一首借景感怀之词,抒发作者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和愤激。

上片着力写景,以作下阕咏怀的反衬。“朴朴精神的的香。”开首一句即不同一般,一般的写景诗词都是先写人们的视觉景象。然而这一句是从味觉写起,突出一个“香”字,并从香中见出精神。一个人漫步在百花争妍斗丽的花园中,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怎能不被这浓郁的香气所陶醉呢?尽管作者在句中并没有提到“花”,但那令人销魂的香气已能使人联想到百花吐蕊的胜景,真乃“笔未到而意先吞。”再看满园花朵,经过一晚上露水的滋润就像早上起来梳妆打扮过一样。作者用荼蘼花代百花,用“一朵”而不用

“无数朵”,都是以特景写全景,描绘出所处环境的阗寂。在这里,荼蘼花已开,正值春去夏来之际,词人惜春伤怀,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时,雏莺的叫声响了,这些出世不久的小莺悠闲地站在花枝上学着唱歌。“宫商”在这里代指乐调,即黄莺的鸣叫。百花开得如火如荼,雏莺引吭歌唱,给这幅静寂的风景画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把人们引入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本阕上两句写静景,第三句转为写动景,可谓寓静于动、动静相宜。

下片前两句抒怀,最后一句转而写景,而景中含情。在那令人神往的美境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当时的社会黑暗而腐朽,有才之士得不到赏识,作者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于是,作者发牢骚道:“著意劝人须尽醉,扶头中酒又何妨!”作者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奉劝大家,在如此令人陶醉的景致中尽情地放歌纵酒吧,即使喝醉了也没有什么妨碍。什么功名、什么抱负、什么理想、什么事业,可一概置之脑后。作者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但其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颇见淡语写浓情之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