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 (第1/4页)

这黄昏时刻,疏疏点点的过雁,急急惶惶振翅向远方飞去,想寻找自己的归宿,不正象征着有识之士,觉得大局已定,回天乏力,或退出仕途,或隐迹江湖,或皈依空门,各自寻找退路的现实吗?所以这是一幅肃杀、衰败、凄凉的末世寓意图,是词人用比的手法借景抒情、最含深意的形象。

“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则是词人怀着激愤和沉痛对南宋王朝不发不快的直接评论。南渡之初,朝野不乏恢复中原的壮志,“好襟怀”,当指此。但赵宋最高统治者,心怀鬼胎,苟且偷安,醉生梦死。诚如文及翁写的,“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贺新郎·游西湖有感》)同时又压制、打击、排挤主战力量,使英雄塞路,报国无门,壮志消磨以尽,造成世风日颓,如江河日下,半壁山河,难以收拾的局面。这是多么令人扼腕的下场!大概这也就是词人不愿意重来京城、重游西湖的真正原因。至此,词人以“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这样深沉的感慨收束了全词。“两耳秋风”,即满耳的秋声。秋声者,世纪末的衰颓没落之音也。词人再描绘出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个着破荷衣的宗室子弟,骑着一头毛驴,踽踽独行在冷泉亭下。这是何等凄楚的情景!不正是王室式微的绝好象征吗?但这沉痛的心意由“慢赢得”三字引出,沉痛之情偏以淡语、谐语、反语道之,更有一种悲从中来的异样的兴发感动力量。

况周颐对赵汝茪的词,原有“格调本不甚高”的评价,但对这首词,尤其对下片部分,评曰:“以清丽之笔作淡语,便似冰壶濯魄,玉骨横秋。绮纨粉黛,回眸无色。”相当推崇。究其原因,大概也是看到了这位赵氏宗室并非醉生梦死之徒,当他被抛出温柔富贵之乡后,尚有魂魄,尚有骨气,一扫原先的绮纨粉黛,能写出这感时伤世、饱含家国之痛的好词章的缘故吧?(邵璧华)

商妇怨

江开

春时江上帘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

江开,字开之,号月湖。有《浣溪沙》、《杏花天》收入《绝妙好词》。这首词是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之妇的哀怨。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唐代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对茶商的谴责,李益的《江南曲》有对瞿塘商人的怨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这一现象就更为普遍了。词的上片是叙事:“春时江上帘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在春雨连绵的江上,张开风帆,打起鼓儿,船儿开走了。“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到晚秋船儿回来时,恰巧船又要开走了。这个妇女从春到秋与他的丈夫没有相聚的机会。全词没有用典,他吸取了民歌的营养,用非常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刻划这个商人成年到头忙于他的买卖,丝毫也不考虑到他的妻子。

下片是抒情。“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抒发这个妇女长夜独处的凄凉之情,有了家同没有家是一个样。“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她谴责她的丈夫把金钱看得比感情更重要。最末一句极为力量:与青春相比,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吗?用深含哲理的语言,结束了全词,表现了这个妇女的高贵品质。

一首小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独到之处,写春雨连绵,用“江上帘纤雨”;写深闺独处,用“长是凄凉夜”,既是环境的描写,也是这个妇女内心世界的刻划,很有艺术的感染力。显得他是如此的苦恼,使人同情这位多情的妇女。与“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何林天)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五年而卒。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洒泪,何不相称乃耳。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然而究竟因为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