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 (第1/4页)

会完全听从李悠的号令。

尤其是关宁军,李成梁当初率领八千家丁纵横辽东为他挣下了诺大的富贵,但也起了一个很不好的示例,自此以后兵为将有、克扣军饷养家丁就成了大明军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对大明朝廷来说是极其糟糕的,一来兵为将有让这些士兵成了将领们的私有物,这些将领当然明白这些士兵才是自己富贵和地位的根本所在,因为在临战时尽量避免自己的士兵受到损伤,这样又怎么能打得赢仗?

二来,养家丁让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将领们将饷银、铠甲、兵器都投到了培养家丁身上,而普通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所以本来一千人的军队,最后能有近百名可堪一战的家丁就不错了,剩下的连炮灰也做不了。

更重要的是关宁军现在不用打仗就能享受数百万辽饷带来的富贵,他们那里还有个建奴拼死的**,或许对他们来说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845章 关宁军

戚继光在驻守蓟门的时候也曾看到这些问题,于是他向张居正上书,提出了全**队统一训练的解决方法,建议让全**队轮流来蓟镇接受训练,可惜这一对大明朝廷极其有利的方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得以实施,大明朝廷对武将们的控制也越来越衰弱,到现在竟然弄出了关宁军这样的怪物。

他们拿着全大明最高的饷银、整个东亚最为先进的武器,在用天文数字的银子建成的山海关宁远坚城后边和女真对峙维持战争局面,他们从不敢进攻一步,敌人来了也没有多少坚决防御的信心,常常是丢下数十上百万两银子打造出来的城池逃之夭夭,只是安安心心的发着自己的国难财,享受着自己的荣华富贵。

一旦有人要结束他们这种无比安逸的生活,他们和他们身后那些同样在辽饷中得到了大量好处的文武百官就会使出各种手段来将这些人彻底击倒,他们打这些仗的**可是比和女真人作战来的坚决多了。

川军、戚家军、白杆兵、宣大军。。。。。。无数大明可堪一战的军队就被他们用各种办法葬送在了辽东的土地上,但是他们关宁军却一次又一次的活了下来,最后致使朝廷的可用之兵不断减少,再也无法对关宁军进行制衡,只能任由这个怪物不断吸附在大明帝国的身上汲取营养,直至帝国终结他们又毫不犹豫的投降了满清。

而大明自从萨尔浒一战之后接连不断将大明军队中的精锐葬送在辽东一带,所以尽管知道关宁军已经和朝廷不是一条心,也只能继续给这只怪兽喂食,因为一旦断了辽饷,这些关宁军就会毫不犹豫的引建奴入关,彻底葬送大明,所以只得继续饮鸩止渴。

但李悠可没有这种想法,他收藏在虎符之中的五万新宋军已经足以彻底解决关宁军和建奴这两个不断损害大明以壮大自己的寄生虫,所以才会在毛文龙被杀之后毫不犹豫的下令召回袁崇焕,让他进京分辨。

不管后世对袁崇焕存在多少争议,起码在李悠看来凭借他个人的能力是没有办法解决关宁军尾大不掉的问题的,而且身为蓟辽督师,朝廷将山海关外的财权、人事权、军事指挥权全部交到他手上,他却无法阻止建奴入寇的事实,这本是就证明了他的不合格。

好在现在西北的流民只是初现端倪,三水县在年初被流民围攻,游击高从龙败死,官兵被伤者已有二千余人,但是这里的局势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赫赫有名的流民首领现在还没有出现,只要能够在此之前解决掉建奴和关宁军这两个毒瘤,大明或许还有的救。

锦衣卫的使者用八百里飞递将李悠的圣旨传到了宁远袁崇焕的手中,这一旨意着实出乎了袁崇焕和关宁军众将的预料,在他们看来毛文龙死后,辽东之事就只能依靠他们了,按照朱由检和朝廷诸公的性子,肯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想竟然让袁崇焕回京分辨。

“督师,眼下建奴正在整顿兵马,随时可能南下,您实在是不能离开宁远啊。”关宁军的首领祖大寿连忙说道,袁崇焕要是就这么回去了,恐怕就再也来不了辽东了,好不容易才和这位督师处好关系,要是换了新人,一切岂不是都要重来?这就太不划算了。

祖大寿是总兵官,他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关宁军的军阀化由此可见一斑。

“是啊,督师大人,那毛文龙专横跋扈,和建奴又纠缠不清,您果断杀之乃是为朝廷除害,此前奏折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