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部分 (第1/4页)

波斯高原东部的地理风貌是奇特的,伊斯法罕、设拉子和尼沙普尔组成个巨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腹则是片难以逾越行军的大沙漠,几道蜿蜒险峻的积雪高龄纵横沙漠之间,所有行军的罗马士兵在往北看时是富庶的城市村镇,而往南瞧却是无边无垠的荒野砂砾之所。

五日后,这个大三角形北侧的枢纽要塞尼沙普尔城位于峰巅的阿拉黑色堡垒上飘扬的战旗,出现在皇帝前哨骑兵的眼中。

富饶的大呼罗珊,共分为四个大郡城,即尼沙普尔、莫夫、赫拉特和巴拉克特。其中莫夫又名马鲁,距离奥克苏斯河西岸最近,农耕水利最为发达,也是昔日遇刺苏丹桑贾德的早先封邑;赫拉特位于伽色尼与波斯交界地带,亦是座巨大的堡垒和繁盛的城市;巴拉克特在奥克苏斯河南岸,伽色尼北境,是曾经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的都城所在;最后尼沙普尔为波斯高原的锁钥,也是中亚交通其的必经之地,古代为萨珊波斯帝国之都城,新月征服后号称“瓷器之城”,盖因其在过去岁月里提供了数不清的精美瓷器于巴格达的宫廷而得此名。

现在,大呼罗珊四座郡城,三座已遭东方天灾军团所陷,苦苦支撑的就只剩下尼沙普尔了!

高文的军队来到尼沙普尔,也憋着一股劲,各个跃跃欲试,要给那群不可一世的天灾先头军团点致命的颜色瞧瞧。

第26章 尼沙普尔(上)

尼沙普尔城东方的群山和隘口已被东方诸多蛮族彻底占据了,“他们如沙漠瀚海般到处都是。”

城中守军汇聚万人之众,此外又有四千骑兵于城郊立栅成犄角,在雉堞塔楼上设三百弩和五十座射石机,决死坚守。

而城外围城方足有五万蛮骑,大多为锡尔河突厥诸部落、康立突厥、河中突厥等,他们当中大部分还秉承萨满教信仰,据说阵中还有数量不少的回鹘景教徒担当攻城步兵和器械匠师,这群人砍伐了尼沙普尔山谷里几乎所有的树木,并将尼沙普尔满地皆是的石块也席卷一空,用来打磨制造攻城器所需的绞索飞石。在短时间内,这群蛮族和景教徒居然制造了一百二十座五梢、七梢的抛石机,三千架云梯,十二座攻城槌,五座攻城塔及十二门能排射火油罐的弹射器,连带所有攻城人员的营地,迫近了尼沙普尔的外城雉堞下。

当守城士兵见到围城敌人阵地上,堆积如山的飞石后,顿时感到畏惧,但很快就有飞骑冲入城中,告知罗马皇帝和苏丹的十数万大军已抵达城西二十古里处立营下阵,城中又立刻欢声雷动,士气大振,无数城兵登上城壁,肆意挑衅辱骂景教教义来激怒敌军。

“虽要宏观在正面守住尼沙普尔,但策略还是要出奇制胜朕派遣布兰姆森将军将二线旅团推到城下处拒守,三翼旅团居二线策应,同时精选大队骑兵由梅洛将军节制,自城东北处迂回出山,表里合击,可破敌军。”

本着此策略,高文下令在群山里分散隐蔽立营,而后于前方处平坦地带整平土地,以供车马火炮疾驰。十余万士兵一起动手,短短三日就完成所有土木工程。期间不断有零散的蛮骑渗透进来,或进行袭击战,或来斥候密觇,皆被皇帝富有经验的夜巡队或骑兵斥候队捕捉驱逐,使得对方无法探知虚实。

另外此三日内,五万蛮军开始纷拥攻城,其抛石机弹射出的火油弹像一团团灿烂莲花在城堞塔楼顶上炸裂洒落,落下的油火烟柱无不致命,射石机弹射出的石头像播种机在田地里洒下的种子般落入墙后的屋宇内,尼沙普尔城中短时间内就有三分之一的民居街坊被焚毁砸塌。同时,回鹘景教徒的步兵持云梯,奋勇填平城外的壕沟,随后猛攻最重要的门塔科罗埃斯塔及骆驼门,据城中目击者后来回忆,“每块砖上都攀附着人,每块砖上都浸染着鲜血”。

城南木栅里的四千塞尔柱骑兵纵兵出击,但在栅外遭遇早有准备的二千河中突厥骑兵,双方用突厥话互相诟骂,混战一片,不久又有二千蛮骑自侧方杀至,战斗从晨拜直杀到晚祷,各自不分胜负归营但塞尔柱骑兵掩袭围城方阵地,救援尼沙普尔城的计划却无法实现。

如此激战时刻,面对城方一波又一波的求援,皇帝的大营依旧沉得住气,高文在静心等待着先驱斥候骑兵对梅洛骑军分遣队的探察和引导。

皇帝的斥候,由内宫侍卫队里的一员马克亚尼阿斯、赞吉,伴同皇宫司门官木扎非阿丁统率五十名皇室具装骑兵和五十名警备轻骑兵组成,他们于闪着光耀的铠甲上罩上了黑色或棕蓝色的外袍,悄然越过了尼沙普尔城以东的己方要塞,穿过道崎岖少人的山谷,来到敌方右翼营地所据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