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的水泥产量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轿车、石油产品、合成橡胶居第三位;钢铁、造船居第四位;飞机制造、宇航工业、海洋开发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均居世界领先地位。1959年至1974年期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不仅高于美国、英国,而且高于德国。同一时期,法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197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法郎,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2万法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在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期,失业率始终控制在%以内的低水平。

七十年代以后,法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法国经济反复衰退,物价轮番上涨,失业人数猛增。1977年失业率终于突破5%大关,此后一路上升,并于1985年第一次达到两位数。尽管历届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总署也先后制定了第六个(1971~1975年)、第七个(1976~1980年)、第八个(1981~1985年)、第九个(1984~1988年)和第十个(1989~1992年)经济计划,但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太理想。1992年,计划总署准备了第十一个计划(1993~1997年),但未被1993年3月法国议会选举后的新政府通过。此后,法国通过执行国家-大区计划合同(contrats de Plan Etat…Region)的方式,在全国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1973年至1979年,法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到%,1980年至1990年又减少到年均%,1991年和1992年进一步降至%左右。到1992年下半年,法国经济进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甚至下降1%。从1994年起,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法国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固定价格),创恢复期最高点。2001年,全球经济再次放慢,当年法国经济增长率仅%,2002年增长率减至%,估计2003年仅能有微弱增长。

根据法国外交部公布的资料表明,1997年法国三大产业基本情况如下:

农业:位居欧盟之首,其产量占欧盟农业总产量的22%。农食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法国农业拥有全国6%的就业人口,实现2~3%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包括建筑业和公共工程):排行于欧洲第二,世界第四,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全国就业的29%、投资的40%和出口的近80%,是由工业部门实现的。服务业:法国服务业相当发达,该行业拥有全国65%的就业人口,实现70%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驻法国经济商务参处《法国经济概况》等网上资料整理)

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

韩国是另一个创造经济奇迹的东亚国家。仅在1961年韩国人均GNP尚不足80美元,而到1990年韩国人均GNP已有5400美元,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与日本不同的是,韩国令人眩目的经济增长是在政府强制色彩很重的指导下取得的,经济增长与政府稳定并行是以军队为后盾的韩政府的目标。

(一)韩国公共部门的规模

韩国政府虽对经济运行施加了严密的控制,但公共部门的规模并不庞大。从国有企业来看,韩国国有企业占企业总数不到1%,集中在能源、交通、港口和邮电等垄断性的公用事业,通常是资本密集型。1962…1973年国有企业仅吸收新增就业人数的5%…6%。1988年以来在一些国营企业推行“大股份计划”,国有企业进一步减少,现在国有企业仅余20多家,主要是铁路、能源公司和一些大的株式会社。韩国国有企业是可以补偿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有赢利的企业,一旦某个公营企业出现亏损,立即就会出现剧烈的人事和管理方法的变动以重振企业经营。

韩国政府财政规模占GNP的比重属较低之列。在60,7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一般不超过27%,平均为35%。中央财政赤字占GNP比率在1970年到1986年间只有5年超过4%。而且政府预算的规模在近年来仍不断缩小。如1990年政府总支出占GNP比率为;财政赤字占GNP比率为。而同年美国、英国、日本、巴西政府支出占GNP的比率分别为24%、、、,均高于韩国。

韩国政府的实力基础是国家资产(占全部工商资本的60%)。这些资本并不用于建立国有企业,而是作为国家投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