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 (第1/4页)

失笑中坐起,搂住她:“为什么以前见你,总没这么凶?”

怀里的人眯起眼微笑:“以前?你想想,是什么时候见的我?”

茫然不解。

“笨蛋,愚人节都不知道。” 【大家节日快乐!】

***************************************8

全剧终

还早呢……

起7F点7F中7F文7F网7F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番外附录 七绝·有感百家讲坛“传首九边”一讲

(起2I点2I中2I文2I网更新时间:2006…9…15 18:38:00 本章字数:566)

央视百家讲坛,阎崇年有关熊廷弼的“传首九边”一讲中,言之凿凿地道“县宰王尔玉,将熊廷弼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两件衣服脱了以后,杖四十板。”

但考之《明史》原文,史有明载:“江夏知县王尔玉责廷弼子貂裘珍玩,不获,将挞之。其长子兆珪自刭死,兆珪母称冤。尔玉去其两婢衣,挞之四十。远近莫不嗟愤。”阎说大谬矣。

且,县宰名,数字二,扒衣服,四十板,这些细节一丝不错,可见阎绝非没有读过此传。而阎于此后背诵了《明史》熊廷弼传的一段原文,也证明了他非但读过,且烂熟于胸。如是,则此处之谬误,益值玩味也。

国学今真索隐微,登坛信口演玄机。

将妻作母休多问,两婢衣犹两件衣。

* * *

注:这个MS不该发在书中的,但实在郁闷不已。古人云,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连所谓学者,都可以为一己偏好而信口开河,史亡之时,只恐真正是来日无多矣。

再附注:阎素好清史,言明则句句恶声,言清则人人圣贤。但身为学者,为贬明而如此罔顾史实,信口开河,如是可谓治学精神乎?

若定曰:新一代治史便当如是,完全可以按个人所好虚构历史,则非余所能知之矣。

好书尽在。cmfu。

番外附录 国士论——我所理解的杨戬

(起1G点1G中1G文1G网更新时间:2006…10…21 10:08:00 本章字数:4013)

这篇文,是基于宝莲灯的衍生。但每当看见用善良这个词来形容杨戬时,我也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样的一个人,和善良有关么?这个人物并不完美,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都什么造福众生,大公无私之类,但偏偏,又有着极吸引人的独特气度。

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真正的善,纯粹如水,容不得一丝杂质,但自然便有着各种的掣肘。佛门有云慈悲出祸害,善良有时反而会令人难以取舍,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斤斤计较于一时的恩怨伤害,清醒和对全局的掌控,对真正的善良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奢念。

杨戬却不一样,他的悲剧只在于他太过清醒,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待别人。每一步,他都明白这一步的代价与收获,而所追求的最后目标,更是了然与心,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改变。

他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守护,他太过了解他重视的那些人,了解他们的所欲所求。是以一旦下定决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霹雳手段,帮着他们直达愿望的终点。至于那过程会付出多少,则不会在他的考虑之内,他不是将过程当成结果的无知之辈,更没有拖泥带水的妇人之仁,国士的胸襟,只为信念而坚守。

隐忍坚忍,为达目标不择手段,那才是杨戬,也只能是杨戬,绝不会是别的什么人。要将这些和善良划上等号,对我来说,无疑会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杨戬理所当然会重视权势,但这种重视,不是为了什么造福三界的大业,更不是他自身最终的追求。重视,只是因为他太清楚,除了强横的实力,公正只是任人涂抹的白纸,是与非的界限,从来只是强者书写的神话。换句话说,权势是工具,并非他的终点目标,不能倒果为因。否则,如何解释昆仑山下坦然地面对死亡?一切犹在掌控之中,此时的求死之心,与重视权势造福三界毫无关系。

死亡,对他来说也和权势一样,如果达到目标必须以死亡为代价,那么分毫不会犹豫,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