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4页)

张彦与樊阿相识多年,知道樊阿从不和自己开玩笑,既然樊阿说了公孙度活不过三个月,那就足以证明公孙度确实是病入膏肓了。

“若果真如你所说,公孙度活不过三个月,那我留他在彭城又有何用?对了,你刚才给他开的药方,能够维持他多久的生命?”张彦道。

“我开的药方只是减轻他的痛苦,并不能为他续命。即便是我师父来了,也无法能够起死回生。”樊阿道。

张彦听后,于是又有了新的安排,缓缓的道:“看来,必须要打破原来的计划了。”

话音落后,张彦便对华歆说道:“华大人,这几天烦劳你一直陪同在公孙度的身边,并且传令各处,中止一切行动。”

“燕王是想放公孙度回辽东?”华歆急忙问道。

“嗯。”

华歆辩解道:“可是公孙度手握重兵,若就此放其归去,辽东……”

张彦道:“若是强留公孙度在彭城,一旦他死了,会让天下很多人来误以为是被本王所杀。他的儿子公孙康并不是一个善茬,如果公孙度死在了彭城,本王就是有理也说不清了。届时,公孙康也就有了造反的理由。本王刚刚平定河北,不想再多生事端,姑且让公孙氏再逍遥快活几年,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本王必然会率领大汉的铁军踏平辽东,彻底铲除公孙氏的势力。”

华歆见张彦主意已定,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将在皇宫中听到公孙太后和公孙度的谈话内容告知给了张彦。

张彦听后,对华歆说道:“继续严密监视太后的一举一动,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来禀告我!”

“喏!”华歆抱拳道。(未完待续。。)

371司马仲达

张彦没有再对公孙度做出任何行动,一切都顺其自然,公孙度在彭城里待了两三天后,便带着黯然的心态返回辽东去了。

公孙度走后不久,张彦又派遣使者赶赴辽东,以天子的名义对公孙度进行了赏赐。除此之外,张彦更是派遣李财秘密潜入辽东,替他打听辽东的情况。

这之后,张彦则全心全意的将事情全部集中在科举制度上。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进入九月份后,大汉正式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科举考试的殿试。自建安三年起,科举制度定下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方针,但自从张彦平定河北,其势力范围扩大了一倍还多之后,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让他等不了那么久了。

于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张彦加快的考试的选拔时间,郡试、州试都基本上在一个月内完成,紧赶慢赶,才赶到这个时候来举行殿试。

各地考生从四面八方纷纷进入彭城,在建成不久的文学馆休息,顾雍全权负责接待工作,对各地来赶考的学子都进行了一番最基本的了解。

此次前来赶考的学子共有五百二十一人,这些人都是从县试、郡试、州试这三个环节当中,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学子。由于张彦大力推行科举制,并且对其十分重视,所以在以往的每次科举考试当中,科举成为了对官员要求最严格的一件事,凡是主考官。都必须向朝廷上奏科举考试的情况,张彦更是派遣锦衣卫在当地驻守,以达到监察科举制的透明化。

所以说,这五百二十一人,都可谓是万里挑一的学子,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都已经算的上是佼佼者了。

顾雍安排好赶考的学子后,又重新按照各州汇报上来的考生名单,逐一进行了核实。

但是,在临近殿试的最后一天晚上。顾雍却只核实了五百二十个人。还有一个人不知道出了什么原因,竟然一直没有前来报告。

张彦首次以摄政王的身份代替天子来主持科举考试,却不想就出现了一位考生缺考的事情,这不免会让人觉得顾雍很是没用。

正因为如此。顾雍也显得很是焦急。他看了一下这位缺席考生的名字。叫做“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南州河内郡温县人。温县县试第一名,河内郡郡试第一名,河南州州试第一名。

顾雍低头看了一下手中简短记载考生籍贯和各级考试的情况,看完之后,表情上略微显现出了一些惊讶之色。

建安三年,张彦以洛阳、荥阳、河内三地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州,因洛阳残破,张纮久居河南城而取名为河南州,是张彦整个势力范围内,最小的一个州。

虽然顾雍略微惊讶司马懿的考试情况,但转念一想,河南州的人口远不如其他州,加上饱学之士又不多,参加考试的人估计也没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