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 (第1/4页)

此种雷霆之击的举措,震慑到了南城县大大小小的山贼,就连一贯民风彪悍的山越也对孙权有所忌惮。

原来,孙权到任之后,表面上看着是什么也没做,其实却暗中招募了八百名勇士,秘密加以训练。这才有了能够作战的军队。

但是,孙权兵力较少,不能与山贼展开大规模的战斗,只能依靠突然袭击。孙权派人混入山贼的队伍当中,摸清了山贼首领的所在位置,于是里应外合,一夜之间便将南城县里势力最大的一股山贼给清扫完毕。

接着,孙权以同样的手段,三日内杀贼五千人,威震南城。山贼都因为畏惧孙权,而离开南城县。其中部分山贼被孙权改编,整顿成军队,作为保境安民的一股力量。

在对待山越的问题上,孙权的做法与其兄长孙策略有不同,他主张以抚为主,反对征伐山越,建议征募山越百姓入伍,成为正式的军人,为孙氏而战,汉民和山越要屏弃前嫌,保持友好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地区的稳定。

这之后,孙策便接受了孙权的意见,正式与山越停战,并约定互不侵犯,待遇平等。

正因为如此,江东孙氏才能从跟山越作战的泥潭当中走出来。

之后,张彦对江东实行了经济制裁,一度给江东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孙权得知后,便上奏孙策,建议组成商队,前往荆州、交州进行贸易,扭转经济制裁给江东造成的损失,并主张越海东渡到辽东,与公孙氏进行秘密贸易,从辽东购进马匹。

孙策将孙权的建议转交给周瑜,询问周瑜的意见,周瑜觉得孙权的意见与他所想的一致,并大肆夸赞孙权的智谋,孙策这才下令组建商队,对外进行贸易,渐渐扭转了张彦实行经济制裁给江东带来的损失。

虽然孙权表现的极为活跃,但是孙策却从未嘉赏过孙权,也从未提拔过孙权,在南城县令的位置上,一坐便是三年。

三年来,孙权也从一个懵懂、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文韬武略的有为青年,将南城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三年的时间里,孙权在南城县主持修建的水渠无数,纵横在整个县里,灌溉了全县的农田,使得县里的粮食产量节节高升。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今才十九岁而已,坐在大厅里认认真真的批复着县中的公文。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的汉子从外面大踏步的走进了大厅里,一进入大厅,便立刻抱拳献上了一封书信,道:“大人,南昌急报!”

孙权听后,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急忙对站在他面前的朱桓说道:“拿来我看!”

这人名叫朱桓,吴郡吴县人,字休穆,现为孙权身边的县尉,负责统领全县兵马,也是孙策安排给孙权保护他的一员能征惯战的将才。

朱桓骁勇善战,常常身先士卒,斩将杀敌,是孙权身边的第一勇士,也是孙权的亲信。

朱桓将书信递到孙权的身边,孙权接过书信,打开匆匆看了一番后,面无表情的脸上登时显得极为悲伤,双手冷汗直冒。

“大人,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朱桓见状,急忙问道。

孙权忙道:“快去备马,我要去南昌!”

朱桓还是头一次见孙权如此紧张,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喏”了一声后,便立刻转身而出。

孙权紧握着双拳,将那封书信紧紧的拽在手里,急匆匆的朝大厅外面走出,显得尤为慌张。

到了马厩,朱桓已经将马匹备好,孙权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马匹边上,纵身一跳,便跃上了马背,什么话也没有说,“驾”的一声大喝,便立刻策马而出。

朱桓见孙权如此匆忙,以他对孙权的了解,知道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信是从南昌来的,而此时孙策正在南昌练兵,难不成是孙策出了什么事情?

朱桓不敢再多想,呸呸呸的好几下,并且甩手抽了一下自己的嘴巴子,暗骂自己这张臭嘴不该乱说。

朱桓放心不下孙权,也从马厩里牵来了一匹战马,跃上战马,便策马而出,出了县衙大门时,告知部下,让县吏朱然统管县中诸事。

安排完毕,朱桓马不停蹄的追逐孙权而去,连续赶了一个时辰,这才赶上孙权。

孙权见朱桓跟来,没有说什么,一腔悲愤的他,眼中早已经浸满了泪水,与朱桓一前一后,不眠不休,快速前往南昌。

南城县与南昌只隔着一个县,相距差不多二百里路程,孙权满心悲伤的与朱桓一起赶路,黄昏时分离开的南城县,到了第二天辰时才赶到南昌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