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新加坡经济核心企业,纷纷被淡马锡控股。而淡马锡的资产也是迅速的膨胀,到了81年的时候,淡马锡资产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获得了稳定的盈利之后,淡马锡开始通过风险投资,扶持新加坡的中小企业成长、上市,9晖化大量的上市公司。

随着淡马锡所投资、控股的小企业纷纷成长之后,而到了21世纪初,淡马锡除去负债之外净资产超过500多亿美元。

并且,淡马锡基金,逐步将投资的触角伸向了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欧洲等等各大地区。大量控股印尼BankDanamon、印尼国际银行、印尼Perma七a银行等等银行。以及长期战略投资中国的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渣打银行等等。

淡马锡主权基金通过持股新加坡境内、境外的大量企业的股权,不但获得的大量回报。

并且,将资本分散投资全球各地的优质企业,也避免了新加坡本地经济抗风险能力脆弱的风险,使得新加坡的经济获得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新的发展引擎。

“李光耀不简单啊,新加坡如果没有李光耀的铁腕统治,也不至于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张少杰感叹。

“我都快忘记了,少杰还是著名的历史研究学者、社科作家呢!考察新加坡,是不是要写《大国崛起》新篇?”林青霞打趣说道。

张少杰摇头,说道:“新加坡虽然经济发展的不错,但是从未有过世界级影响力。只能算是一个小国。”

林青霞笑道:“哈,那就更有前途了!

《大国崛起》据说在中国,单本书就能卖500万册。9本《大国崛起》发行量,多半能够超过《大唐双龙传》!如果再接再厉,写一套《小国崛起》什么的,不是又打造一个畅销书品牌?”

张少杰道:“新加坡的发展,在《大国崛起》里面各个大国发展的轨迹中,也能够找到影子。不过,世界性的大国发展的更均衡,布局更深远,只要是几十年、上百年铺垫,才开始厚积薄发,威为世界强国!新加坡的发展,大约等同于经营一家拥有几百万员工的企业联合体。超过5000万以上的人口的国家、地区,想复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验,难度就呈现十倍以上。人口一亿以上的,则不可能通过学新加坡的经验获得成功!”

正在张少杰侃侃而言的时候,身后传来一声笑声,说道:“天涯何处不相逢,居然在海外遇到了张少杰先生,更是有幸听你讲解政治、经济课程!”

张少杰、林青霞诧异,看了看,几名中年人,微笑立在他们身边不远处。

(未完待续)

第229章 中国的崛起之路

几名不请自来的客人,见到张少杰,迅速开门见山,表明了身份。

原来从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先后派出大量的年轻官员,去美国、日本、西欧、新加坡等等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留学、考察,参照不同国家的经济模式,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起到参考作用。

这几人,就是来新加坡考察、学习的年轻官员。

张少杰奇怪的问道:“几位如何认出我的?”

一名穿着普通的西服,名叫做史文虎的官员,道:“自从《大国崛起》出版之后,少杰先生的大名,在中国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多次刊登了您的照片呢!不少的国内学者称,您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奇才!”

张少杰笑道:“过誉了!我谈不上什么才华。也仅仅是读了一些多个多家的历史、经济书籍,从中梳理一些客观规律,再加上自己的一家之言,就写出了《大国崛起》!”

另外一名20出头的青年林峰,则是显得忧心忡忡,说道:“在国内的时候,阅读少杰先生的《大国崛起》,仅仅觉得那些列强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感觉。不过,出了国之后。光是来到新加坡这个蕞尔小国,就感觉到比国内至少要先进50年,更何况欧美日那些老牌列强呢。少杰先生,您说,中国真的有希望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吗?”

这名青年,是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才几个月,就被派到海外学习。

在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的公派留学、考察的内地知识分子,出国之后,大多数人的感觉,就是感觉到精神上的冲击。

觉得国内什么部落后,国外什么都发达。

这些人中,少数杰出之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