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2 章 落定(十四) (第2/3页)

体将矛头对准了番邦人。

“翰林院也有几个毛头小子差点被人蛊惑,竟私下联络,意欲在大朝会上上书陛下……”上朝的路上,孔姿清对秦放鹤无奈道,“被我按下了。”

“二、三十岁的毛头小子?”秦放鹤嗤笑,“欠打,该打。”

他之所以提高翰林院的地位来对冲内阁,就是因为翰林院的成员们大多初入官场,涉世未深,身上有股冲劲儿,无坚不摧。

但如果这股冲劲儿用错地方,也会是不小的麻烦。

孔姿清跟着笑了一场,“所幸陛下处置及时,倒也安分了。”

世人总嚷嚷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一时热血上头的翰林们是真的不怕死。

秦放鹤骂了声愚蠢。

只有无能的蠢货才会自己寻死,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对了,”孔姿清说,“你之前跟我提及的那个孟有年,倒是颇有成算,非但没跟着胡闹,还帮着阻拦……”

如今的孟有年已官至侍读学士,在盛和帝面前也挂了号,私下与孔姿清相互配合,很是不错。

说话间到了宫门口,二人下轿点卯,中间不免与各衙门同僚寒暄……

因盛和帝亲自下旨,各衙门都很卖力,前后不过三日,太学闹剧的第一层真相就公之于众:

在太学的海外学子大致可分为西方和东方两大派系,西方学子中以法兰西国和罗马联邦的几名贵族学子出身最为高

() 贵,背后的祖国也是欧洲实力第一梯队,所以以他们为首。

而东方各国大多都曾与大禄朝有着频繁且直接的密切往来,谁也不服谁,儒家文化的影响又让他们相对内敛,所以各自为政,倒是没怎么抱团。

此次就是因为大禄本国的太学生原本约好了某月某日在某块马球场开赛,结果当日却被西方派系的几个学子抢了先。

其实如果好生协调的话,未必闹起来,但两边也算新仇加旧恨,一开腔就带着火气,谁也没客气。

双方都是各国权贵出身,互不相让,三言两语说不到一块去,也不知谁先哎呦一声,紧接着就听有人喊:

“打人了!”

然后就动了手。

但事后朝廷调查时,却没人说得清那一声到底是谁喊的。

傅芝皱眉,“简直荒唐。”

这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吗?

尤峥先看秦放鹤,见他没有说话的意思才道:“依我看,此事倒不像蓄谋已久,更像一时巧合,有心人从中顺手推了一把。”

赵沛等人也赞同,“不错。”

要分析一件事的幕后黑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此事发生后,谁是受益方?

但目前来看,都是输家!大禄朝不会因为谁动手互殴而心生愧疚、加倍补偿,更不会因为谁没动手而另眼相看。

想通过此举获益,成功率太低。

第二,此事闹大,谁的损失最大?

这个角度就比较清晰,西方诸国。

因为大禄朝出了名的护短,此事一出,东西方学子差异一目了然,大禄朝很可能就此收紧入学名额,甚至直接一刀切,拒绝西方学子留下。

所以暗处推波助澜的,很可能是某个乃至某几个东方国家。

这么说,似乎也说得通。

是针对大禄朝呢,还是单纯想将西方派系赶出视野?毕竟东西方食肉和食草文化的差异真的太大了,互看不顺也是有的。

秦放鹤想了下,“陛下怎么看?”

“参与斗殴的学生逐出太学,并尽快遣返回国,不许再来。”傅芝说的,显然是针对海外学子的,本国学子如何,盛和帝没提。“另外,陛下已下旨,召见各国使者,命礼部进一步商讨赔偿事宜。”

整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孩子们打闹嘛,谁还没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呢?

往大了说,那些外国学子都是本国作保背书,代表的是各国脸面和形象,这是外交事件,官方必须有个明确的回应。

“至于没动手的,”傅芝继续说,“解散现有班级,挨个考试,根据汉学水准重新分派教师。”

正好也满足了本国学生们的要求。

秦放鹤点点头,“筹谋已久也好,一时兴起也罢,都不要紧。”

傅芝等人就明白了他的未尽之意:

别说没有学生受伤,在国家大事面前,就算死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