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蟹治觯�剿鳌袄钚×�窒蟆钡奈幕�诤�捌湎质狄庖濉U馐且桓隹上驳淖�停�且桓鲇星熬暗难�跚飨颉�

在我看来,新一轮“龙热”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现象,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着一定会出现的必然性。概括而言,它与中国武术——主要是竞技武术目前的尴尬境遇有直接关系,在对李小龙的思念和崇敬的热潮中,寄托着人们对中华武术前景的期望和忧虑,也含有一定程度的不平之鸣。对此,我愿意谈谈我的一些认识,聊供读者参考,也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对李小龙的认识。

当代所谓“竞技武术”早就衰象毕露了,现在又因为入奥失利而更趋落寞,练者寥落,市场日缩,全靠全运会项目的优势地位和管理体系的支撑而维持其存在。目前各省专业队已所剩无几,加上高校的“特招生”等,全国专业和半专业的运动员总数不过数百人而已,且后继乏人。与此相比,从邻国传来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却在中国大行其“道”,爱好者摩肩接踵,全国上下随处可见,专业队、俱乐部也越办越多,这与“竞技武术”的冷落局面恰成鲜明对照。同样都属于东方“武术”类的运动项目,而且都可以寻根溯源于中土,或者说彼此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为什么此消彼长,一冷一热,竟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这令人困惑不解。

实际上这一情景由来已久,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竞技武术”的弊端早就为人们所指议,无奈主管部门仍一门心思寄希望于它的申奥成功,指望着“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奇迹发生。然而,败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选定“竞技武术”作为申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缺乏深思熟虑的举动,反映了当事者对我国民族体育的大结构和项目优势所知甚浅,研判不准,故而有此战略性的失误。自从武术被切割成“竞技”和“传统”两大块以来,主管部门的重心一直在“竞技”一边,对之百般护持,并一力强化其以高、难、新、美为发展方向的“竞技特点”,导致原本还有一定武术味的“规定套路”等,越来越舞蹈化、体操化,成了只有专业队员才能争奇斗巧的一种特殊技艺,与中华武术固有的文化特性和价值追求分道扬镳,渐行渐远;与大众爱好者也拉开了距离。问题还在于,当事者重术轻学,一向忽视理论研究,以至连号称“精心编写而成”的入段、晋段考评的必读教材,也是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理论上的浅薄化导致技术导向的谬误,为提高“难度”和“竞技性”,竟不惜对武术实行变性手术,比如在太极拳里增加跳跃平衡动作,让民间练家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评分方法定名次的“竞技武术”, 只能拿“博大精深”、“天人合一”一类虚饰之词作以解释,含糊其辞实际上表*中无数。至于“特设项目”、“表演项目”之类,尽管煞有介事,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得有勇气承认,“竞技武术”的申奥失败,让我们丢掉了有中国项目进入奥运的一次绝佳机会,我们为此等待了数十年之久,现在却坐失良机。最近有官员宣称:“武术入奥或需十年。”这虽然仍旧是敷衍之词,但语言相对平实,算是有了进步。

中文版序一(2)

北京奥运使中国人无比欢腾,人们至今还在回味着每一块金牌带来的喜悦和自豪。然而,中国成功举办的奥运会上,却没有属于中国的项目,这无论如何是一个铭心刻骨的遗憾!特别是一想到东京奥运会柔道入奥,汉城奥运会跆拳道入奥,就更加不平衡,难以心安理得。英国宣布,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将以空手道等五个项目作为备选项目,“竞技武术”依旧榜上无名。假如空手道增补成功,日本在奥运项目中将拥有两个项目,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之国。想想看,我们连一项都没有,难道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体育遗产?我们除了“竞技武术”就没有别的传统项目?或者说我们的武术除了翩翩起舞的“竞技武术”外,就没有其他形式,没有更符合奥运精神的比赛形式?坦诚讲,奥运无中国项目,不但与我们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积淀不相称,也与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体育实力不相称,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遗憾,恐怕也是奥运大家庭的遗憾,是不断强调多元发展的世界体坛的美中不足。当下,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渐渐多起来了,人们开始寻思其中的缘故,思考我们在选定申奥项目上到底有没有失误,寻思“竞技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奥委会就是不肯接纳?

话题回到李小龙。

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在“竞技武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