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杜υ际北ā纷骷液詹�兀柯硭箍�罚℉erbert Muschamp)将这些数量日益增长的四海为家的人称作 “全球游牧民”。不论怎样称呼,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区域中,在国外出生的人已经占到40%。我的课堂就是这个高度流动社会的一个完美缩影:我的学生来自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南美和非洲——当然还有加拿大和美国本土。

扎根故土的人数更多。有一些人当然运气很好,一直生活在经济繁荣、机遇很多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人实际上被困在了资源有限,经济落后,机会越来越少的地方。当然,有人生来贫困,没有办法离开故土。

但并不是所有故土难离的人们都是因为经济环境,有些有能力的人也植根故土。他们对于生活很满足,即使他们知道在其他地方或许能够过得更好。这不是坏事,研究表明:靠近家庭和朋友们,而且经常拜访他们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我应该留下来还是离开?

当社会学家讨论流动性的时候,他们通常是指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流动性,即人们是否能很容易地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层级中流动。但我的研究和个人经验使我相信,社会经济学上的流动性和地理意义上的流动性相互联系,并不互相排斥。

2007年谢菲尔德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地点在我们的社会地位、健康状况、教育选择和经济意义上的流动性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出生在相对劣势地区的人们往往在随后生活的各个阶段都会带着这种早期的劣势。该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贝森?托马斯(Bethan Thomas)说:“在你生活中的每一步,你的机会都会受到限制,当然这不是决定性因素,确实有很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完成了生命中的跳跃,这种麻烦在最具优势地区的人们是不会碰到的,但这种例子往往是特例。”研究人员发现,高于和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数量很像一条钟形曲线也称做正态分布曲线。(贫穷和富裕区域在曲线两端,而大多数区域分布在两者中间)。今天我们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明确的两类,一类是不发达的,一类是发达的。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们总结说,这种阶级的地理分布更为清楚地反映了“你的居住地能够决定你从摇篮到坟墓这一生的机会。”今天,居住地与种族、教育、职业和收入一样,成为划分“拥有者”和“不拥有者”的界线。在过去,一个人的地位主要是由他们出生在何处决定的。在今天这个高度流动和相互联系的社会中,一个人一生的机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迁移和重新定居的能力的影响。

四海为家与故土难离(2)

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已经开始关注四海为家和植根故土这两类人了。流动性高的这一类人往往受过很好的教育,职业要求他们经常迁移。其中也包括年轻人,因为他们可能是这些四海为家的人的家人或者好朋友,他们将从迁移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尽管如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想到迁移。谁能有时间和能力去评价每一个候选地点的优劣呢?只有到了紧要关头,大多数人,借用耐克的一句话,“做就是了(Just Do It)”。有些因素最终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在另外一个城市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更好的家、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和将过去一笔勾销重新开始的希望,我们告诉自己远方可能风景更好,这样我们就会很快作出决定。我不是信口开河,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过研究,发现确实如此。我们大多数人都过高地估计了迁移的好处,一头猛扎进去。

在一档很流行的电视节目《超级制片人》(30 Rock)30 Rock是洛克菲勒中心的简称,该片中文也译作《我为喜剧狂》。中有一集很有意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女主角利兹完全融入了纽约的生活,但是她来自克利夫兰的新男友拒绝了到纽约工作的晋升机会,而准备在当地的律师事务所找一份工作。于是利兹决定去克利夫兰看看。他们住在闹市区;沿着克利夫兰河边的休闲娱乐区散步,参观了克利夫兰摇滚名人纪念堂。人们很友好,跟他们打招呼,问长得很普通的利兹是不是模特。吃晚饭的时候,当地一家电视台的执行官问利兹是否愿意主持一档早间的烹饪节目。邻居们都很友善,房价也适中。他们回到纽约之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克利夫兰的生活会有多美好。他们关于克利夫兰生动的记忆和他们回到位于大苹果。指纽约。的家所经历的各种不愉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副武装的警察守在地铁的入口;人们在路上推推搡搡;一个陌生男人对着利兹吐唾沫。她的男朋友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