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部分 (第1/4页)

徐平感觉到了赵祯的犹豫不定,跟自己私下里商量的时候,说得兴致起来了,便想着北逐诸胡,建不世武功。被别人说得动心了,又只想着恢复原来局面。这个样子,只能说明赵祯对军力国力还没有信心,下不了痛击党项的决心。

“陛下,吐蕃部族众多,厮罗也只是共主,管不了各部豪酋。党项攻来,吐蕃羌人尚能团结起来,听厮罗号令,要攻出去,厮罗只怕就管不了众人了。所以吐蕃防党项攻则有余,指望他们攻元昊,那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赵祯道:“有总胜过没有,总之初期你只是在秦州周边屯田,招讨诸蕃,也不要去动厮罗的人。记住,若要对付厮罗,必须要有朝廷旨意!”

徐平只能躬身听命。这对他定好的策略倒并没有什么影响,本来初期就主要是发展自己,向周边的一些小部族下手。跟秦州接壤的部族,大多是与厮罗敌对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对大宋那么友善。

让徐平真正感到难办的,是到西北的禁军统兵官,大多都跟自己矛盾,不知道到了那里之后双方会是什么态度。

第335章 钱粮准备

邮寄司衙门,徐平有些不耐烦,问主管邮寄司的吴遵路道:“夏尚书还没有来?如果再不来,我看就不要等他了,我们先商量着。”

吴遵路道:“我已经派了人去催,再稍等一等,不定已经在路上了。”

话音未落,一个公吏走进来,向吴遵路施礼:“待制,夏尚书说今天身体不适,就不过来了。有什么事情,待制跟人商量了,到时知会他就好。”

吴遵路无奈地向徐平摇了摇头:“夏尚书既然身体不适,那只好我们商量了。”

夏竦不想去陕西,能多拖一刻就多拖一刻,被虱子咬了也是天大的病。今天商量陕西路粮米物资的初步调配,夏竦名义上作为陕西路的最高长官,怎么能够不到场?结果夏竦拖拖拉拉,最后竟然不来了。反正他到陕西也是混日子,其他人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说起来夏竦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但心不在这上面,便就没有办法了。他以前在做地方官的时候,不管是管军还是管民,做得都很出色。七年枢密副使,也中规中矩,如果直到陕西路踏踏实实地干,未必不能做出一番功绩来。但夏竦一心想做宰执,被派到陕西让他大失所望,消极怠工起来。

夏竦不来,范雍不在京城,在场的徐平就是最大的官员。忍住心里的火气,徐平对几个人道:“夏尚书不来,那我们自行商讨吧,到时结果知会他就好。”

众人落座,徐平对陕西路都转运使张存道:“张待制管陕西路漕司,那里地方的钱粮你去了自然知晓,现在我们先说一说那里的系省钱物中的几大宗。”

“首先,以前每年陕西路向两京输送粮粟五十万石,前几年停了这项漕运。但收上来的粮粟还在,如今存放在陕西路几个大州,主要是在河中府、华州、永兴军和凤翔府。积年下来,如今约有近二百万石之数。西北用兵,钱粮首先就用这些,撑过这一年,下年开始其他路的粮米才会运到。永兴军路位于关中,沃土千里,粮米不缺,不需要用到这些储蓄,其他四路如何分配,诸位是怎么想的?”

张存看看吴遵路,又看看主管桥道司的韩综,对徐平道:“侍郎是怎么打算的?”

“各路虽有大小,但都位于沿边,不是驻有大军就是新迁去的百姓,都要用粮。为免多了少了,我觉得不如这样,就让沿边四路平分如何?”

如果是自己说了算,徐平肯定把大部分调往秦凤路,不是因为自己在那里,而是因为其他几路从关内运输方便。以洛阳为中心,向西北运粮,最先供应的就是那三路。而无论是道路还是其他的基础设施,洛阳为中心的运输网是其他几条路线比不了的。但是现在陕西路分成三块,为了防别人说三道四,就只能平分,免得到时他们自己出了问题导致粮米不够,怪到自己头上来。不手握大权,就只能够跟别人这样妥协。

张存明白徐平的意思,秦州孤悬陇山之右,最需要储备粮草。但三位边帅中徐平的资历最浅,年纪最轻,就不能不受这种委屈。

想了一会,张存道:“那便这样,转运使司留出五十万石做为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剩下的便由四路平分。不管哪路出了意外,都有这五十万石救急,不致误了大事。”

“好,便是如此。转运使司手里当有应急之粮,合情合理!”

从在邕州的时候,徐平便跟张存有合作,那个时候他还是自己的上司。这么多年交旆下来,两人的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