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1/4页)

李汉点头,“怎么,先生有方法教我?”

张梅生一笑,“良策谈不上,但是方法还真有几个!某还在湖广总督府内司职的时候,曾经查阅过这五年来省内的水位、降雨、旱涝记录,发现五年来省内降雨逐年递增,几年来汉水沿岸年年旱涝,多地堤坝都是道光、咸丰年间修建,只有少数也是前朝光绪年间修建,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如今我在修建沙洋堤坝时便发现,上下游不少地区河坝都已年久失修,只怕再遇一场大雨便要出事了!北方几府既然因战多有灾民,大帅不妨招募些灾民沿河修建堤坝,开挖河渠。一来可以吸引一部分灾民南下帮忙修建堤坝以工换食;二来可号召府内富商乡绅捐款减轻修筑负担;三来可省去招募民夫之花费,剩下的钱还可多置办些米粮、棉被;四可传播大帅跟军政府之美名。此乃一箭四雕之计!”

一侧何进不禁对他高看了一眼,他本人常在外地领兵,因此对于这张梅生却不甚熟悉,方才见他要把土地卖与乡绅等,普通出身的他自然明白没了土地老百姓的日子有多艰难,自然瞧他不起。如今听他一番话,对他印象不禁改观了一些,心想能入大帅的办公室内的果然不是简单之辈,不过他仍皱眉道:“这位先生法子虽好,不过最多分走三分之一的灾民,还有许多该如何处置?”

“军政府最近正要扩兵,可从中择青壮编练一军!”

一侧陈天祥加了一句,“这样约莫能够消化一万人!”

如今仅靠六个协不足一万五的残兵守着军政府管辖的大半个湖北,兵力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军政府前进的主要障碍之一了。因为在北线战事方才打响的那一刻,李汉便制定新计划要在战后重新招募三万五千新兵,配合如今他手上的兵力,组建四镇革命军。张炳乾已经得了他的命令,在荆州先一步招募了三千多人训练了起来,这一次短时间之内倒是不用担心大战,因此新招募的新兵们有了足够的训练时间。陈天祥的提议也很不错,应城等地的确不适宜再招募新兵了,否则他麾下的士兵就有太多的鄂中籍,日后若是发展起来了,太多同乡军官不方便军政府的指挥,因此他的副官一提醒,他便点头应了下来,可以从饥民中招募一些精壮便编入军中。

不过饶是如此,面对着十数万的饥民,他发现还是不够。仔细思考了一阵,突然之间他心中一阵明悟,这一次的饥荒未尝不是一次机会。他一直都想改变国人的不健康饮食习惯,想要用更加营养且产量更高的土豆代替北上惯食的小麦跟南方的大米。省内多有种植土豆的,不过因为很难卖出去,所以一直种植都不多。他本已经开始着手安排军队将土豆替代面粉、大米成为主食,即使不能成功,他也要令土豆顶替了糙米、杂粮成为大众口粮。比起廉价的糙米、杂粮,土豆的产量数倍于其,无论成本跟收益两者都远不能想提并论,唯一掣肘了土豆进入千家万户的除了本土品种产量没有明显优势外,剩下的便是不能给种植者带来获益,以及千百年来民众早就习惯了大米跟小麦。论起品种,他已经找人从汉口租界区联系了美国商人,采购了一批美国优质的大西洋土豆的种子。至于民众的习惯,难道都没东西吃了,军政府送上掺杂着土豆淀粉制作的杂粮窝头,还有人会跟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不成。

这一段时间来,由于军政府大量采购土豆,连带的省内不少地方都开始种植起土豆来了,这是个好习惯,民众真正从种植土豆之中获利了,才会自发的去种植这种比之小麦、大米更加高产的作物。

他之前本就有打算,招募一批熟悉农事的百姓来帮忙种植土豆。为此还准备将雇人购买的大西洋土豆种子全播下去,虽然没有大棚,不过土豆是适应性非常强的作物,加上荆州地区算是南方多过北方,虽然因为温度的原因,产量可能会减少许多,不过比起到明年三月才能发芽的其他作物,土豆最多再迟一些便能收获了。

摩擦下巴思考了一阵,他终于拿定了主意,“先生,晚些时候由你起草文件,责令光化、襄阳一代饥民南下赶往荆州,沿途命令各地方筹备粮草供应,明日军政府会拜访府内所有粮草商人,大量收购粮食以应付饥民。若是有人再赶推说没有,哼。。。”

他冷哼一声,“这鄂中还是军政府说得算,区区几个粮草商人也敢猖狂,便叫他永远不得踏入军政府的势力范围内!命人加大土豆的收购,我命人往租界区采购的压磨土豆淀粉的机器最迟半月便能从上海运来,到时便能彻底解决了饥荒情况了。”

土豆淀粉的磨制跟传统的大麦、杂粮不同,国内一般是很少能够见到的。不过所幸经过奥匈帝国的洋商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