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部分 (第1/4页)

必然会对北京政府进行种种庇护。这不是对北京政府的不信任,而是对贵国政府的不信任!方才的话我可以将之理解为贵国的军事威胁吗?哼,领事阁下难道还认为我护**跟前朝的满清鞑子贱种一样没有半点骨气。你要战我便战,我国有四亿五千万国民,随时做好了牺牲三亿国民以求一胜的决心。我们完全不介意同贵国再打一场布尔战争!”

欧战乌云已经越来越浓烈了,李汉从这一段时间德国几次向其要求追加战略矿产出口,以及不断抬高筹码要从他手上换到战车等诸多手段可以看出,德国国内的狂热好战派们恐怕已经在领先英法等国至少一年的飞机上看到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可能性,尤其是一场场在远东发生的空袭更是为对飞机使用毫无了解的德国增加了不少经验。这种情况下,面对德国巨人的威胁,英国怎么可能抽调出兵力往远东武力干涉中国。

李汉深知自己身上已经打上了德国烙印,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洗掉,那么他便要更加强化‘亲德态度’跟‘敌视英国’的态度,从而逼迫在他身上连续吃了大亏的英国率先转变态度,改打压跟敌视他为拉拢他。

一战中的二五仔意大利已经给他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了,他自认没有意大利那种实力,就只能以更强硬的态度,在获得德国庇护的同时,损害更多的英国利益以令其审视在华外交态度是不是该转变了。

“我认为我方与贵国之间没有什么可以谈的必要了,阁下,我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倘若领事阁下没有什么事情,就请回吧,恕不远送!”他生硬的冷脸下达了送客令,噎得朱尔典气得面上僵硬。

只是李汉说得不无道理,从在北军中的武官们发回来的情报,李汉的麾下的护**在装备了飞机分铁甲战车之后,已经一跃成为了制衡远东的一股军事力量。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这股军事力量绝对比南非给英国带来重创的布尔人武装更强大。而且,它还拥有自己的较为完整工业基础。就如同巴尔干国家一样,列强各国倘若直接入侵,没有数十万的大军很难在短时间内击溃国境线就只有那么一点的巴尔干各国。李汉的势力拥有类似巴尔干强国的工业基础,倘若英国真要武力干涉,凭借着上千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境,完全可以拖住英国大半陆军。现在已经不是庚子年了,朱尔典毫不怀疑一旦开战,德国将坚定的站在李汉背后支援他,甚至巴不得在远东拖垮英国的陆军主力,然后趁机在欧洲挑起大战呢。倘若真走到了那一步,那可真是外交之祸了!

对,一句话引发的灾难!

这外交到底还是需要有实力有底气才能来谈,只要你够硬,别人除非想跟你硬碰硬,否则他就只能软化态度来待你。朱尔典的表现很好证明了国家外交中的一句话,他脸上阴沉了一阵,很快便重新带上了微笑,似乎完全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一切,也没听到李汉的送客令一样,道:“巡阅使的谨慎态度不无道理,我不否认我国同袁总统之间的来往更多一些。不过北京那边的确有通过我们向贵方转达一些担心,包括段将军在内的绝大多数北京政府高层,都担心德国在和谈中会在某些方面,对北京施加压力。因此,才委托我国代为居中调解。巡阅使若是有些担心,不妨将你的意见说一说,”

他外表上带着一贯所保持的风度,令李汉不得不佩服这位英国外交官的素质。

见好就收的道理李汉还是明白的,见朱尔典服了软,他也乐得健忘,‘忘记’了自己之前曾经说过什么。

只见他脸上态度也开始变得有些和缓起来,道:“北京政府的顾虑我也大致理解,贵国在我中国多年,一直以来大小事务均有经手。便是前两次和谈,也都多亏了贵国帮衬。不过,前番我护**诸位担心久战之下国势糜烂。又见大总统遭歹人暗害,不忍百姓再受内战之苦,方才主动做了让步,选择了主动要求和谈。没想到北方诸位还当我护**怕了他们,妄自我一番苦心,反倒成了别人趁机要挟的理由了。现如今我大军兵锋直指北京,要打要和皆在我方控制之中。局势利于我,北洋再求和谈,不拿出一些诚意来,便是我同意了,我手下的三十万将士也不答应!”

朱尔典只是微笑,“阁下的意思?”

“很简单。。。”李汉伸出三根手指,“我护**可以同意贵国跟德国一起代为调停进行和谈,但是第一地点我选就在汉口德租界;第二,我方主动后撤两百里,但有鉴于东北局势糜烂,北军第十五师、第十六师必须立刻调回原驻地,以防歹人作乱;第三,本次和谈决定民国未来大总统、副总统,内阁总理及诸部阁员。。。阁下应该明白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