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部分 (第1/4页)

“对!”包飞扬点了点头说道:“所有制问题是顶层设计,对底层老百姓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县属商业是属于全县人民的,但是具体到商业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就是拿工资津贴,与私营单位的情况也差不多。以前我们在农村搞集体合作社,也照样有偷懒的、挖社会主义墙角的,所以所有制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公有制并不能够解决不公平的问题,私有化也未必就能解决效率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底层设计。”

肖锦辉点了点头,努力让自己能够跟上包飞扬的思路:“包县长说得对,县属企业的底层设计很多还是老样子,大锅饭、铁饭碗,所以大家都没有积极性。”

第七百六十五章 大课题

包飞扬想要盘活望海县县属的工商企业,这件事如果做成了,其效果不亚于苇纸一体化项目,而且更具推广性。

现在国内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公有制企业的改革问题,这两年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有三分之一在亏损,三分之一勉强维持,只有三分之一还能够维持盈利,有的行业出现了全行业性的亏损,这种情况在接下去的几年当中还将继续恶化下去。

国内公有制经济改革经历了多轮尝试,从最早的增加企业自主权,到后来的承包经营,现在出现了筑城的“陈卖光”,筑城的做法就是将企业的股份卖给职工,让原来的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变成股份制企业。

筑城的改革确实起到了效果,原来大面积亏损的县属和集体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产值、上缴利税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虽然现在还有争议,但是明年政务院领导就会到筑城考察,并且肯定了这种模式,也为筑城的改革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但是筑城的改革却紧接着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九七年开始,推行“四扩一调”的二轮改革,所谓四扩一调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股本,调整股权结构,调整股权结构是指鼓励经营者和经营管理层人员多参股、持大股、掌握控股权,形成一个持大股群体。

而相应的“四扩”就是指发动内部职工对企业追加投资、扩大股本总额;通过转让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扩股;量化新增资产进行扩股;吸引社会法人资金扩股。

四扩一调针对的是当时改制以后企业发展做大需要更多资金,职工在当初购买股份的资金赚回来以后,产权对股东的约束力减弱、关注度下降,而由于平均持股,经营者所持股本份额太小,缺乏足够的责任感——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新的小锅饭局面开始形成,于是新一轮改革开始强调管理层持股、持大股。

改革的进程从来不会像报告上写的那么光鲜亮丽,从九二年筑城开始推动改革,到九七年推动二轮改革,期间也不过仅仅五年时间,不到五年时间,筑城的改革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说明他们原来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也是正常的路径,但是包飞扬知道这个路径,当然不能再去复制这样的路径。

筑城的改革短期内看是成功的,激活了大量的县属企业和集体企业,从长期来看他的改革与其他地方也没有太多的区别,到最后都是让私有制经济唱主角。所不同的就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如何保证国有资产没有流失,保证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害。

筑城模式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严格核定企业资产,并且大致平均地将资产卖给职工,这可以说是公平,但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摊派。因为当企业度过这段难关,经过几年的时间发展起来以后,筑城又开始推行管理层持大股,而且是以贷款转让的方式,让企业股权集中到管理层的手上。

要知道筑城这些企业在改制的时候是最困难的,企业经营困难、常年亏损,也缺少发展的资金,很多企业在改制的企业都要求每个职工都必须购买企业股份,有的还要求职工不能少于5000元,有的企业虽然没有这样要求,但是也提出购买股份的职工在企业录用人员的时候,将享有优先权,这些还是明面上的,实际操作当中自然会更加严苛。

这相当于让职工们出钱、出力,最后企业发展起来了,得到最大好处的还是管理层。当然,管理层经营企业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应当通过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得到回报,而不是在将普通职工利用完了以后,又觉得他们占的股份太多,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将他们一脚踢开,而且还是以政府推动这种方式。

严格来说,既然这些企业都已经卖给职工了,企业要不要扩股、股权要如何调整,那就应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但是实际上职工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