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

借壳上市,对荣公子、李超人还只是小试牛刀。收购恒昌行,方可称大展拳脚。

恒昌行的正身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是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何善衡年事已高,后代又无意克绍箕裘,故萌生出售之意。

若无此传言,市场无人敢觊觎恒昌。恒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3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共计65%)——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恒昌行创立于1946年,历史悠久,信誉卓著,业务范围广,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备贻公司,提出254港元/股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涉及资金56亿港元。

荣智健、李嘉诚也在紧锣密鼓策划收购,暂且按兵不动,秘而不宣。

备贻公司出师不利。据市场披露的消息,备贻的3大股东已事先做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计划:

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代理日本本田、日产、五十铃及美国通用汽车经销权),徐展堂则取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备贻想获成功,非得恒昌大股东支持不可。大股东首先就不满买方的“拆骨”企图,不待进入价格谈判,就关闭幕后洽商的后门。

以中泰为核心的新财团,立即加入收购角逐。新财团Great Style公司共有9名股东组成,前6大股东是:荣智健任主席的中泰占35%,李嘉诚占19%,周大福占18%(郑裕彤倒戈加盟),百富勤占8%,郭鹤年的嘉里公司占7%,荣智健个人占6%。

1991年8月初,Great 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元/股(高出备贻82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经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2日,本港收购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为荣智健、李嘉诚等合组的财团完成。

中泰控得这间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年初膨胀到87亿港元。

香港股市,一直视中资股为无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有的恒昌64%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过桥抽板,有人说事先与李嘉诚等通过气。

李嘉诚很爽快接受荣智健的收购条件,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衬荣公子的好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

荣智健完成全面收购后,中泰不仅有红筹股(中资股与国企股的统称),还于1993年上半年进入蓝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由33种上市公司股票编算恒指,均为各类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也有人提出疑问,他们未必是合作得十分愉快,不可能会有下一次合作。

从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李嘉诚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本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