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这一切固然与郑武公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也与周平王一味的迁就、纵容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周平王身为天下的共主,对于诸侯之间的相互倾轧为何视而不见呢? 在郑国的一些列所谓的“不义之举”的行动下,周平王就没有半点疑虑吗?

答案是:不可能,平王又不是傻子。年少时受的磨难,让他对朝廷任何风吹草动都非常敏感。早在郑国对虢、郐用兵以后,平王就有想法了。在卿士卫武公的怂恿下,一度想收回黄河以南的虎牢关地区。

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想明白了。郑武公对于周边国家的兼并,暂时还没有有给周室带来危险,反而一个强大的郑国会成为自己有力的靠山。

周室东迁以后国力大衰,不但失去了镐京周围的千里之地,而且政事废弛、军队损失严重。搬到新家以后百废待兴,重建统治秩序的工作繁杂,光靠平王的智慧无力把握当时的时局。

更重要的是,王畿周围的卫国、晋国、楚国、宋国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卫国,不仅紧邻王畿,国力较强,而且他们的头子卫武公在朝廷做卿士,权利很大。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他不能让卫国独大、更不想让卫武公独揽朝纲。所以他需要一个人来制衡、平衡朝廷的政治局势,暂时保护王室的安危,巩固政权的平稳。

而郑国恰恰非常符合条件。

第一,郑武公的的父亲是前朝司徒,郑氏与周王室是同姓的兄弟之国。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也是人家给予了关键的帮助。所以平王认为郑武公对王室是衷心的!

第二,郑武公的工作能力很强,在继任周室司徒以后确实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第三,平王认为与郑武公处境差不多,都刚死了爹、失去了家园。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从心理上讲会出现一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近感。郑国势力单薄,要想生存下去必然要依靠周天子,所以郑国不会有二心。

基于以上几点,平王对郑武公的信任也算是有理有据。

面对平王的信任,郑武公可以说很够意思。他没有辜负平王,先后灭掉了虢国、郐国、鄢国、胡国,并与卫国在黄河南岸展开了争夺战;夺取了北至廪延(河南省延津县北)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为郑国取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就国土面积来讲;郑国从一个寄住在中原的小国;一举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国。(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春秋时黄河河道与现在是不同的,那时候河道靠北,现在廪延在黄河北岸)

与此同时,郑武公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周室的政务上。他明白,郑国与周室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要想得到平王的有力支持,必须要给人家干点事实,好让人家离不开你。只要周室这杆大旗不倒,郑国就相对安全。

所以,武公确实尽心尽力的辅佐周平王稳定局势、重振朝纲。这一点,平王看在眼里记载心里,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眼前这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同志是值得信赖的。所以,对于武公壮大其势力的种种行为,平王用沉默表达了自己的支持。

可以说,平王作为一个历经磨难的天子,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也基本靠谱。但是,在利用和被利用这一点上,周平王拿捏的不是很好。

郑国灭掉虢、郐有个立足之地也就罢了,而后来又占领鄢、胡就表现的非常过分。

但是平王虽然有过短暂的疑惑,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制裁郑国出格的举动。他只想到郑国强大了可以帮他守卫国土,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抢底盘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起到了一个很不好的带头作用。所谓“春秋不义之战始于郑”,其他诸侯国一看郑国这么折腾都没人管,那我们还在这装什么孙子呀?来吧!

周平王十三年,年迈的卫武公死了。朝廷大权一下子全部落入了郑武公手里。王畿的重要关口,军事重镇都由郑军把守。周王逐渐成了郑国的傀儡。事情的发展让他有点史料不及,等到明白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自己胳膊腿!如若不然,将来一定没好果子吃! 。 想看书来

第十七节 庄公继位

郑武公还算是仁义,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对周室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对周平王还比较尊敬。周室给了郑国很高地位和开疆扩土的权力,郑国为周室提供了保护伞,可谓各得其所、相安无事。所以周、郑在郑武公时期出现了一段较长的蜜月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