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大功告成的州吁自然快乐的不得了,可是他的好哥们心里却充满酸楚--他就是叔段。

您说当时叔段是怎样一种心情,自己折腾了二十多年,费尽心力的和他哥哥争夺底盘,眼看离胜利就差一小步的时候,却发现让人家给算计了,最后落得个一无所有、背井离乡的结果。

可人家州吁呢?一直就没辉煌过的落魄小子,就这么折腾了一小下,成了!你说有天理没天理?这就是命,不服不行。。。。

州吁看到叔段抑郁寡欢,知道他是为自己身世而感到惆怅,他拍了拍叔段的肩膀,说道:“兄弟,有我呢,我去把郑国给你夺回来!”

我想叔段听到这话应该是热泪盈眶的,患难见真情,流氓之间也是有感情的,何况人家还是政治流氓。。。

州吁倒是说话算话,篡位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郑国开战。

而且搞得声势浩大,不但卫国军队倾巢而出,还拉着宋、陈、蔡的军队共同*郑国。

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节 东门之役

您说像州吁这样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怎么还会有人响应他的号召?

陈、蔡这样的蕞尔小国迫于卫国的压力不敢不从,可宋国是公爵大国,地近千里,带甲数万,一点也不比卫国实力差,怎么也跟着州吁这小子瞎起哄?

世间万物,因果循环,这事儿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话说宋国的一把手宋宣公知道自己的儿子与夷生性暴虐,贪财好利,不是作一国之君的料,于是临死前将君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和,是为宋穆公。穆公感激哥哥的恩情,用实际行动报答了他的哥哥,他在国君的位子上的九年间勤于政事,从不懈怠,结果积劳成疾,临死也没有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冯,而是还给了哥哥的儿子与夷。

他的这个决定完全出于对哥哥的报答,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深思熟虑的行为。因为当时很多大臣都对公子冯印象不错,认为他完全有能力治理宋国,比与夷强很多。但是宋穆公听不进去,坚决要立与夷,大臣们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其实穆公也知道与夷这孩子脾气不好,怕他当上国君以后对自己的儿子不利,于是凭借自己和郑庄公的私人关系,让公子冯去郑国居住,这也算是政治避难吧。

这件事一时间在所谓的正人君子之间传为佳话,认为宋穆公是仁义道德的典范,可是不久以后却给宋国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公元前719年,与夷即位。很快他发现大臣们对公子冯念念不忘,老是拿自己和他比较,心里非常不安。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卫国政变的消息,弟弟州吁杀死哥哥取而代之,这让宋殇公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生怕哪天身在郑国的公子冯也效仿州吁谋夺自己的君位。于是,尽早除掉公子冯成了他的工作重心。

州吁正是抓住宋殇公的这个死穴,派使者宁翊成功的游说来宋国的伐郑大军。当然,宋国的目的不是灭掉郑国,而是杀死在郑国的公子冯!

四国联军集结完毕以后,一路向郑国都城新郑杀去,郑军抵挡不住十几万联军的冲击,纷纷败退。没几天联军便出现在新郑的东城门。从联军出现的位置来看,四国的部队一定是先在宋国集结,然后穿过郑、宋两国之间广袤的无人区,然后突然从东边杀入郑国的。

郑国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北边、西边靠近卫国和王畿的地方,只有东边兵力最为薄弱,联军正是看准了这个软肋,突破了郑国的防线。

首都被围,大臣们一片慌乱。而郑庄公却很镇定,事实上他必须镇定,因为国家存亡不能指望别人,只能靠自己。这就是当一把手的悲哀,别看平时耀武扬威,一旦出事就得自己扛着,权利与义务是成正比的。

当然,人家不是生扛,凭借庄公的智慧,州吁也好,与夷也罢都不是他的对手。打仗就是抓机会,要想抓住机会就得了解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庄公告诉大臣,尔等不必惊慌,四国之军虽然来势凶猛,但并非铁板一块,陈、蔡就是俩跟屁虫,纯粹是来凑热闹的,我们主要对付的是卫国和宋国,而宋国的目的是来杀公子冯,我们可以利用公子冯将宋国人引到别的地方去,剩下一个卫国就好办了。

大臣们转忧为喜,将公子冯秘密转移到了南边的城邑长葛,之后派人告诉宋殇公,您要找的人在不在这,而在长葛呢,您去那找他吧。果然,得到这个消息后宋国的军队就脱离了联军,向南方的长葛扑去。

州吁得知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