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这个世界是有隐士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士,而我,就更不可能,更何况,我在他的手中,见到了天下的样子!

一向爱才的父亲对崔先生并不是很在乎,因为他得到了诸葛孔明和庞士元,他似乎觉得,有这两个人当谋士已经足够了。而我,却觉得差得太远。

阿望在离去的那几天里,似乎总有话想对我说,但却一直没有说出口。这一点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的很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医术上,甚至我希望找到一种可以延长人的生命的药,我生得太晚了,而我身边的英雄们,大多垂垂老矣!

张仲景对我是很偏爱的,虽然我在医术上并没什么天份,但他喜欢我的认真。和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爱讲一些治病救人的情形,天南地北游历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着迷,不知不觉间,我竟然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充盈心间,不忍闻杀伐之事,甚至见到流血就会发抖。

孔明发现了这个苗头,把我交到赵云那里,连射了五百多支箭才得以缓解。

虽然是专门为我制作的三十斤的小弓,但还是把我累得两臂红肿,动弹不得。

自从我自己去找孔明要求独立之后,孔明对我就十分关照,甚至,不象是臣子对少主的态度,而象是父亲对儿子的态度,虽然表面上对我执礼甚恭,但管理之严格,简直到到生硬的地步。而且,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望着我时,里面竟包含了无数我看不明白的东西。

由于经常随了张先生上街治病,荆州城里有很有些人和我熟悉起来。

“看,那个孩子是谁?”

“你不知道?那就是咱们主公的小公子阿斗,听说是天神降世,脚踏七星呢!”

“他就是前些天在街上打倒净街虎王七,给百姓除害的神勇无敌小公子么?!”

“他就是给东城王老汉家送了三袋米,救活一家子的大慈大悲小公子啊!”

“他就是……”

在路上,我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其实这些事,好多都是赵正他们以我的名义做的,有些甚至是孔明先生以我的名义做的。这类的事做到太多,以至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我的口碑竟隐隐追及父亲。我的各种故事在地坊间传诵,甚至有些传来我的耳中,都会让我感到十分惊奇,以我走路都有时会摔倒的“本领”,去打净街虎,不是开玩笑么。

但是,每当看到我与张仲景走在一起时,百姓们就会欢呼不止。我想,我是沾了张先生的光。若不是他的名气与地位,我是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影响的。而孔明和赵正等人的扶助,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世上,领导在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便利,己承功,人担过。

我一直以为,我的智力虽然算不上很好,但也绝对不会归到差的那一堆里去。但遇到了这个大我三岁的诸葛乔,却实实在在的失落了一把。这真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他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数千字的内容,他只要看一遍,便可以背颂下来。当今天下之大,英才之多,能做到这等地步的,也只有不多的几个——西川的张松,绝对算是其中之一。他把孟德新书看了一遍,就可以背下来的。可是,对他这个拿着主公的江山四处贩卖的投机者,我还是百分百的看不起。

我对背东西实在是差得太远,经常是背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好在崔先生并不强调死记硬背,和他在一起时,不过是聊聊天,说说话,轻松自在,根本不似授课。但是崔先生走后,府中换了另外一位老先生,他的要求可就怪异的紧了。上来就要求我背《诗经》,写小篆,可怜我一个小孩子,成天关在园子里学这种弄不懂的无比枯燥的东西,哪里受得了?于是我想办法反抗,想办法捉弄那个老先生。

不过,这个老先生也是荆州有名的人物,远和老实的站在那里任我踢的赵正不一样,甚至也远远强过了大我一岁的阿望。结果我的捉弄没起到作用,反而被他用戒尺好好教育了一番。在发现不是他的对手之后,我便静下心来了,反正可以偷懒的地方很多,我并不一定要在他眼前捣乱。

荆州其实算是一个文化的交流中心。汉末大乱,北方士人流入荆州避难者甚多,活跃了荆州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先荆州牧刘表重视儒学的教化作用,安抚士人,宣化昌文。在他的倡导和宋忠、王粲等名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思想活跃、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荆州经学。他们“改定五经章句,删画浮辞,芟除繁重,赞绪用力少,而探微知机者多。” 可是如老先生这样寻章摘句的人,已是少得很了。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孔明见我轻浮,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