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 (第1/4页)

前线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张苞约曹肇决斗地事,很遗憾没有实现。十日后,张苞空等一整天时间,也没有等到曹肇,只气得哇哇暴叫,连说不该放曹肇离开,这等背信小人,可杀不可留。不过其实他错怪曹肇了,不是曹肇不想来,而是他来不了,此时他被他那位‘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魏明帝曹睿下急诏调回了邺城。

邺城已经乱成一团,眼下季汉取了壶关,距曹魏国都邺城不过三百余里,这一路上几乎无险可守,比之当年关羽攻襄阳,曹操欲迁都之时更要紧张十倍,眼下曹魏正在争论,倒底是再次迁都还是收缩战线。

其实说起来,在渭南大战,洛阳之战之前,曹魏绝对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可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这个时代,他在这个时期都没有对季汉和东吴有过压倒性地优势,甚至孔明几次北伐,以步兵追着陆曹魏有着当世最强在的骑兵的主力开战,弄得司马懿玩出千里传书信,辛毗持节营门宣诏的把戏来。这其间固然有孔明的绝才艳艳,却也有着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曹魏的实力,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z强,他地总体实力是强的,但是他四处树立,兵力分散了。

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占的地盘大小,诚然。曹操一生东西征西计,用他绝世之姿,以无可比拟的霸业,证明了他才是天下第一人,最强地时候,天下十四州,有十个州都是他的,可是,实力地衡量,除了地盘之外。更多的还在于人数。

在历史上,景耀六年(263年),蜀汉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同年,曹魏有户六十六万,口四百四十万,以户计。曹魏户数仅为蜀汉两点三倍,而由于蜀汉自孔明时就走下坡路,而曹魏相反,所以此前的比例只比这个要低,也就是说,曹魏的户数仅是蜀汉的两倍多一点,更保况蜀汉民众本比中原富庶,益州本天府之国,所经战乱,又远较北方为轻,刘璋时,益州丰实。时……富户至侯服玉食,刘备取蜀,还能取民间金银财物赏……臣,足见其富实。诸葛亮将蜀锦收归国家经营,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曹魏以蜀汉两倍多的国力,要守卫数倍于蜀汉地边境线。要在襄阳,合肥和吴对峙。此外还得防卫乌桓,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和辽东的公孙家,这都要求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曹魏全国的兵力,较曹操时期大大增加了,极盛时不下六十余万(司马昭上书:“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合内外居留,不下六十万)

为了保证国防,这支数量强大的军队不能不维持下去,但国力不够,全国劳动力太少,只有蜀汉两倍数多(军队却接近四倍,)军费就成了问题,怎么解决?一个办法是开源,大兴军屯,让这支军队自己解决部分粮食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兵户负责制担加重,经济地位日益低于郡县编户民,战斗力随之下降,这也导致了从曹魏到东晋世兵制度地逐渐瓦解,另一个办法是节流,从各方面削减财政的支出曹魏的大臣除了极力谏阻皇帝奢侈浪费外,在对外政策上也一再强调慎重用兵。曹魏几乎每次主动出击,都遭到多人反对。这种景象,在蜀汉和吴国是见不到的。他们要求偃琥务农,要求削减军队数量,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种说法,看起来迂腐得可笑,实际止是与曹魏在国力上的困境是相适应的。

而当前,季汉国力兵力已远远强过曹魏,和平取汉中,避免了历史上得地失人之事,一举破长安,把雍凉之地的全部纳入手中,又收伏各少数民族以为已用,征集南蛮,西羌,匈奴,鲜卑之部用于征战,人数比历史上要强得多。边患也要少地多。而此时曹魏还把人马分成数部,长江沿线要驻军。幽并之地要留守,西面的季汉不能不防,北边的公孙也要小心,可算与天下为敌,实乃自寻死路之举。不过,看样子眼下曹魏是明白这一点了,他们让出荆州,却把荆诈百姓迁走,让东吴空得一片白地。他们不在并州与季汉死拼,却把荆州百姓迁走,让东吴空得一片白地。他们不在并州与季汉死拼,把部队撤回冀州,又大力与东吴盟好,力图减少在南方地兵力,把布在长江沿岸的二十几万人马收回来。不过,他认识的太晚了,季汉这些年发展经济盟好诸部,边边角角的工作都做好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他,在战略上,他已经处于下风了,虽然实力仍然强劲,但衰象已现了。

不过曹魏的收缩,正是季汉全力进攻之时,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李昴关凤郁筑建在并州没有丝毫停留立即出兵东下,走北路扑向幽州。三叔让张苞和关兴两路分别从中路和南路做进攻冀州之态。魏军大惊,收拢军马,准备死战。不过张苞关兴只是诱敌,真正的杀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