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 (第1/4页)

“自今日起,冀州军报每天最少报送三次,另外着建威大将军赵云传令何九曲部收拢人马,若魏军渡河,放过前军。不可阻击。”

“丞相,车骑大将军传书,目前庞德,寇封,关平三位将军统领所有骑兵,冲破屯田兵大营,从侧后攻城邺城魏军。目前正与曹魏中坚营典满部激战于邺城之西的土山一带,大将军亲自引大军攻破屯田兵主营,向东进攻。”

“嗯,三将军做得不错。不过那些屯田兵不用去管,只要他逼魏军离开冀州就算他的大功。”

“丞相,征北将军兼领并州刺史魏延(因取并州而升职,原度辽将军由田豫接任)接书,眼下曹魏屯田兵因无粮而溃散,溃兵侵扰赵国和魏郡,抢掠百姓,魏将军试着用粮草引诱,屯田兵日夜兼程前来投降,眼下降众已达三万余。魏将军粮草不足,请丞相同意用大军粮草。”

孔明听到此处眉头皱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这个魏延,他的战俘都比他的人马多好几倍了,也不怕不好消化……不过,这是个解决方法。告诉魏延,我同意他调动。但从今天起,每天曹魏屯田兵投降人数和粮划调拨情况要送我知,另外,所有屯田兵必须解除武装,加强管理,防止其中有诈。”

“丞相,姜维将军急报,司马懿出兵攻打鲁阳,军势强大,姜将军虽全力抵敌,但连吃败绩,目下紧守城池,不肯与战。姜将军询问可否退守阙关。”

孔明手中轻摆的的羽扇突然停下,他自语道:“司马懿果然待不住了。他看出洛阳兵少,打算打个小便宜,伯约用兵谨慎,深得我心,既然他提出退兵,那就退吧。不过司马懿生性多疑,让他沿途多丢军械物资,令司马只疑是计,不敢猛追,若他觉得取一鲁阳已足显威了,便会回军。右他还想攻取洛阳,用此计拖慢他的脚步,等司马懿到达伊阙关时,我的军马也准备的差不多了。”他停了停,又问:“东吴方面情况可曾报来?”

“回丞相,近日东吴行动诡异,可能近期要有大的行动了。”

第三部 天回北斗照中州 第五十五章 吴魏勾结

江南,建业。

吴主孙权孙仲谋正与心腹的文武门商议军国大事。

冀州的战事,早有心腹人报往江南,虽然消息远不似洛阳的孔明那样准确,但大概的情况他们也自是了如指掌,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汉魏之争,对东吴来说,那是机会来了。

孙权手指北方,冷笑道:“曹睿其人,年轻识浅,本领一般,经事不广,主见全无,一切皆由身边之人的左右,这些人必会武巧作智,争相夺权,结党营私,互相攀附,如此日久,奸人小人盈满朝堂,群下争利,各据一方,幼主难以驾御,他的失败也就只在眼前了,所以这样说,自古至今,哪里弄权的奸人不互相倾压的?曹真压司马,卫凯间陈群,莫不如此,势强的就想欺压势弱的,势弱的又要另找靠山,这就是国家混乱败亡之道了。(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邺,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王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韦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救援,此乱亡之道也。)”

丞相顾雍点头道:“不错,眼下季汉攻取冀州,军势极强,曹睿不敌,退往河南,曹魏败局已现,因应当前之事,臣有三策,请陛下定夺,其一,联滚吞魏,乘曹委大乱,举全国之兵攻克扬州,吞并徐青,不过曹休今在扬州,其人颇精于手兵之道,又兼兵马众多,能人辈出,我军几次工入而未克,若一举不克,拖延日久,有空耗国力之危队;其二。结魏抗汉。眼下天下三国。季汉势强,其国以正统正居,若破曹魏,必起并吴之心,眼下曹魏势弱,若得我支持,必可站魏脚根,挡住季汉,只是我与季汉有盟约在先,为此举有失信义,恐失民心;其三,坐观虎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任季汉与曹魏争斗,我自发展国力。整训兵马,等其两败俱伤之事,再行出兵,不过此计又过于保守,不知陛下选择哪一条?”

孙权笑笑,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孙登和孙虑。

孙登面容一肃:“父皇,儿臣选第一计。我与季汉,本结盟友,违盟攻之。必为人所笑,眼下曹魏大乱,正是我军出兵的大好时间,曹休虽然勇将,但其人过于自负,喜欢弄险,儿臣已安排计策,定下诈降之计,引诱他来攻,到时破魏必已。”

孙权笑道:“便是那周纺地降书么?”

“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