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1/4页)

逊营中,对他晓以大义,让他交出兵权,可免死罪。但陆逊却答道:“司马懿为暗害先帝元凶,必除此人,否决绝不肯降。”

恰在此时,朝中武将中也开始传出一阵搔动,认为只要除去司马懿,东吴内部危机就解决了。就算司马懿是忠臣,为大吴牺牲,也是应该的。

司马懿闻知,对孙虑道:“陛下,若能以臣一人性命,可换东吴平安,司马懿死何足惜!只是以陆逊之能可否及得微臣?以陆逊与季汉的征战经验,可能及得微臣?以陆逊之忠心,可能及得微臣?”

话犹未说完,孙虑已愤然道:“太傅,你太信不过朕了。放心。明日朕就亲领大军,先灭了陆逊这个心腹之患。”

司马懿心下一笑,心知自己以退为进起了作用。接着就又部署如何来攻击陆逊。可惜这里不是曹魏,若是在曹魏,以自己的能力,只要部署得当,特一支令箭直接闯营擒人也不是不可能。可是陆逊所部都是从他已久,眼下又打的是清君侧的招牌,很是迷惑人。如何来改变这种情况呢?

司马懿沉吟片刻,道:“陛下,臣有一策,可破陆逊。他不是要清君侧,要除掉臣么,陛下何不将计就计,看他敢不敢入城?他若不入城,其所谓忠心不攻自破,若是入城,陛下擒之易如反掌。”

孙虑道:“又要委屈太傅么?你为了朕的江山,受得委屈也够多了。”

第三部 天回北斗照中州 第九十章 汉军退却

陆逊以归顺孙虑为条件,连络朝中武臣一起逼孙虑罢免司马懿。如若不然,他说他宁可归降季汉。说起来,这也算是“兵谏”了。不过这一招虽然厉害,但他却知道孙虑虽然算得明主,却也不是肯受胁之人。下坯城,还有一场好乱,可是他着实没有料到孙虑会同意他的“无理”要求,轻易将司马懿免去太傅之职,并同意自己入城。

消息传来,满营一片喧哗,诸将皆兴高彩烈,认为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东吴马上可以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季汉了。陆逊却只感到一阵又一阵的无力。

他发现司马懿太难对付了。

这段时间,他闹得很是厉害。他以孙登一党的身份。轻离守地,囚禁丁奉,违抗过孙虑的旨意,与汉主私下相见。在平常的悟况下,自己这种举动只有死亡一途,不但自已要死,而且会满门抄斩,一个不留。但是陆逊知道,这只是在平常的情况下。眼下孙虑虽然为帝,但却并没有那样大的实力。毕竟自已是一方诸侯,本人能力高强,而自己的家族在东吴乃是大族,旁的不说,仅是私兵部曲就有数千,各府官吏数不胜数。眼下季汉来攻,各地疫病初除,流言四起,正值多事之秋,孙虑无论如何也不敢在此时对自己轻易下手。不但如此,在没有完全掌控东吴的情况下,他还会对陆家一族好生照顾,不会加以伤害。所以他对自己并不担心。而且。眼下由于季汉来攻,孙虑只能在江北苦守、不然他才登帝位,就大败而归,何颜见江东父老?孙权死的不明不白,东吴上下人心动荡,太子孙登虽然落败,但他在民间的威望却在孙虑之上。在江东地软实力也不弱于孙虑。这就是陆逊让孙登独下江东的原因。只要太子能得到张昭、硕雍的支持,站稳脚跟,稳定江南,那么就算是江北大败,东吴也还有恢复的力量。与孙虑之间的争斗还不算失败。

而自己留在北方,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借季汉之力来对付孙虑和司马懿。二是借孙虑之力来抵档季汉如潮而来的大军,让东吴不至于因此一战而大败亏输。

眼下他与东吴诸武臣虽然派系不同。但互相之间的猩猩才惜由来以久。自己只要表露出来肯于投靠孙虑,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劝动孙虑免去自己地所有罪责,同意自己入朝。司马懿初入朝堂。必然抓着到手的权力不放。而这时司马懿肯定会反付,因为自己对他的危胁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是孙虑能容自己,司马懿也无论如何不会容自己。那是司马懿与诸将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自己便可乘机设计用暗藏于下坯中的精兵出去司马懿。

可是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招以文臣对付司马懿,还未形动,司马懿就将文臣之首阔泽抓了起来。自己第二招用武将来压他。可是司马懿还没有招架,就“认输”了。陆逊只觉两次出招。两次都好象是打在了空处,软锦锦浑不着力,几乎闪了自己的胳膊。

这是计策!是司马懿和孙虑合伙对付自已地计策!只要自己一入城,失了大军护卫,凭自己一个人,立时便只有死之一途。可是。眼下在表面上看、孙虑对他的让步巳径够多了,再不入城,只怕会失去东吴武将之心,弄不好他们来个群起而攻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