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第三,中央企业抢地推高地价,进而提升了房价。虽然早在三年前国资委就下令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但是截至2012年底,一共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过剥离、转让方式,完成了从房地产市场的退出,在78家央企中占比仅为1/4。不少央企仍然高价买地抢地,近两年来多个地区的〃地王〃都是由央企夺得。

央企要抢地,主要是因为央企虽然是国有资产,不过也有〃保增长、保利润〃的任务。由于不少央企都是制造业,这些年经济不好正面临着困境,因此就要想方设法投资一些能赚钱、尤其是赚钱多的行业。由于房地产业毛利率可以高达50%以上,央企不投资房地产业才怪。

第四,地方政府想房价升。在中国,国家税收收入3/4归中央,地方政府只有1/4的税收收入。如果仅靠这些税收,地方政府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加速经济发展,以此提高官员政绩的。所以,任何能够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自然都会优先考虑。而卖地长期以来都是地方政府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就从土地上打主意,地方政府往往开发出一大块土地,吸引外资前往当地开厂、从事制造业,以收取各项费用、提高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发现卖地开发房地产更赚钱,而且楼价越高、地价将越高,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才越高,才有更多能力大兴土木,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所以最近十来年,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土地收入,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更有动力去提升房价涨幅。

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间,全国各地土地转让金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比例平均达到50%,其中2010年更曾经超过70%,有个别县市甚至有八成的收入都是靠土地转让而来。

在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发了烧〃。本届政府有什么新办法,能让房地产市场自己退烧吗?请看看下一节,香港特区政府用过多行政手段干预楼市出现的后遗症后,读者大概就能猜到其可能的选择了。

第18节,〃八万五〃的起因

香港〃八万五建屋计划〃的教训

由于市场变化很快,政府的行政反应总是慢半拍,因此,过多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干预房地产市场,即使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而言往往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脚步,就容易好心办坏事:政府在针对房价升时制定的政策,会变成房价跌时的〃毒药〃;而针对房价跌时制定的政策,又会变成房价涨时的〃兴奋剂〃。

香港特区过度行政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教训,就像病人动手术前要打麻药那样,没有麻药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打了过多的麻药,那就不是麻醉了,而是吸毒,这样将带来更多的后遗症。

一、〃八万五〃的起因

环顾全球,让民众有房子住、让民众承担得起房租,肯定是政府的责任。一米一花一书一库一 http://__

但让〃居者一定有其屋〃,让民众低价买楼高价卖楼进行投资、炒作,那肯定不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政府连这责任都负担起来,那就是过度使用行政力量干预市场,那么,血的教训就会出现。香港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不幸就是其中一个血的教训。

让我们先回到1997年以前,港英政府还在管治香港的时候。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港人对香港未来前景信心的上涨,香港房地产市场也随着逐步火热,港人对房地产的追求有增无减;但与此同时,香港的土地供应却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楼房供应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导致香港房价屡创新高。

统计数据显示,在1994年至1997年期间香港平均楼价上涨了68%。由于楼价的持续上涨,导致香港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有足够的财力买房,即使有能力买房的民众,平均都要把月薪的74%用来偿还银行的房贷。而那些不买房了、准备租房住的民众,也因租金连年上升而叫苦连天。

这时,香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房价高涨主要是由于房屋供应不足造成的,因此,舆论要求港英政府增加供应量,抑制房价的升势。

对此,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以及港英当局官员,也不是没有想过解决楼价持续上扬的问题,口袋里也装有不少多建房子、增加供应的方案。但是,由于建房子从选地块、设计、开始建房到建好房子,起码需要个三四年时间,这些英国人一看这时间,发现房子建好都是1997年之后的事了,他们也就索性不想建了,反正那个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