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别指挥官。

全部的战斗都结束了,大地与天空又恢复了它既有的宁静与深邃。即使已经有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好好休息,身体几近虚脱,可魏光焘却一点儿睡意都没有,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几乎被全歼的消息,直到现在让他还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他有些不相信,但这又确确实实的发生在他眼前。

虽然冯华的身份与他比起来相差甚远,但魏光焘还是忍不住想在第一时间见见冯华,看看这个创造了如此奇迹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时,魏光焘恰巧遇到了当过信使的王承斌,当得知冯华现在已经到了狼岩寨时,他不顾有失身份和身体的极度疲乏,在王承斌的引导下亲自来到义勇军指挥部的临时住地狼岩寨会见冯华。

听到魏光焘来见,冯华大吃一惊,连忙出去迎接。他可知道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知不觉间他对魏光焘生出了一种好感。对于魏光焘,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冯华并不陌生,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先驱者魏源的族孙。

第一次晤见朝廷大员,让冯华多少有点儿紧张,不过现代社会的经历和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让本就沉稳的他越发的成熟稳重起来。很快将心情平稳下来,冯华开始细细的打量刚从门外进来的这位新疆布政使:看起来是五十开外的年纪,清癯矍铄、冷峻平和,给人一种儒将的感觉,第一印象还算不错。

赶上前一步,冯华向魏光焘拜了下去。“下官吉军统领冯华参见大人”

“不必多礼,实在是老夫来的唐突。冯统领真是年轻有为,如此年纪就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战果,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拦住冯华下拜的身形,魏光焘连声夸赞道。

“不敢不敢,下官何当大人如此赞誉。”冯华谦逊的答道。

分宾主落座,两个人又寒暄了几句,然后互相询问起对方的情况。湘军在牛庄打得很苦,魏光焘带出三个营的精锐后,牛庄城内只剩下两千余人的老弱残兵;在了解到冯华也是连续行军作战多日未曾好好休息后,魏光焘以虽然倭人新败,但牛庄守军过于单薄担心有失为由,告辞而去。临走前还一再嘱咐,明日一定要到牛庄叙谈叙谈。

魏光焘刚刚离去不久,邢亮、李九杲就陪着另一个客人回到了狼岩寨,他就是那支来历不明友军的指挥官王英楷。

那是个三十出头的汉子,大概是风餐露宿,劳累过度的缘故,人有些黑瘦,两颊微微塌陷,但双目炯炯有神。此人性格很是率直,并没有常人的做作,见到冯华只是双拳一抱,随即笑呵呵的自我介绍道:“参见冯大人,在下王英楷,字绍宸,海城南关人,现在忝为海城商团统领。”

来到这个世界后,冯华是很注意当时礼节的。现在,他受到王英楷豪爽的感染,不由自主地紧握着王英楷的手,使劲地摇了几下:“先前听说倭寇受到一支不明身份友军的拦截,我还在想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的勇气,现在一看王兄果然是英雄了得。”

看到冯华如此热情,握着自己的手始终没有松开,王英楷虽然不太习惯,但也不由得深受感动。他连忙说:“我如何称得上英雄,只有冯大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你的大名我早就如雷贯耳了!”说完“呵呵”地笑起来。

冯华有些诧异:“让王兄见笑了,冯华区区微名何来如雷贯耳之说?”

“我在海城地区,虽说不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倒也消息灵通。大人在浪子山打倭寇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吉林、盛京!”王英楷认真地说道。

冯华倒是未曾想到义勇军已经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嘴上虽然谦逊着,可心中还是为义勇军声名远播而高兴。

原来这王英楷早年曾以教书维持生活,在海城一带很有声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海城县令设立商团以维持地方秩序,请王英楷督军,任统领。海城失陷后,王英楷带领一部分团丁撤退到辽河西岸,继续坚持反抗日军侵略的斗争。在收束了锦县和义县一带的溃兵数百人后,海城商团的人数达到了近一千人,力量反而比原来的商团更为壮大。这次听说倭寇进犯牛庄,他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前来助战,这才上演了小杓口阻敌的壮观一幕。

其实这王英楷也不是平常之人。历史上,袁世凯督练新军时,他曾任武卫右军全军执法营务处总理,与当时的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齐名,被合称为“北洋四杰”。后来,王英楷历升至直隶大名镇总兵、署理陆军部右侍郎、补授蒙古镶白旗副都统,钦命南洋陆军大臣等职务。只是因其积劳成疾去世较早,而不像段祺瑞、冯国璋那样为常人所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