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是刘坤一立即命令关外诸军在对日军的作战过程中,应以骚扰为主,务必要让辽东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由于钦差大人命令不必与日军硬碰硬,只以骚扰为主,因此辽东各地清军的积极性都颇高,他们也想借此有利时机为自己赢得一些战功。当接到钦差大人的命令后,辽东各地清军诸将纷纷借着“辽东大捷”的威势很快行动起来,一时间清军在辽东的攻势大盛。

而再次对海城日军进行围困的各部清军,在冯华的建议下也没有与城内的日军进行正面作战。在处理好各部的协调问题之后,他们对海城之敌只是围而不打,将主要目标都集中在了海城周围日军的一些小据点上。

接连被敲掉好几个据点损失了几百人后,海城的桂太郎中将有些坐不住了。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海城就会成为一座孤城,而被断绝了后勤补给的第三师团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了确保补给线的畅通,桂太郎中将果断下达了收缩兵力的命令: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城镇,将兵力全部集中到海城、析木城至岫岩处于后勤补给通道的城镇中。

虽然在日军收缩兵力的过程中,各部清军尤其是远征军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先后毙伤倭寇数百人,但是由于日军组织严密、行动统一,再加上清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差,大部分的鬼子都顺利完成了他们的撤退计划。

看到小鬼子们龟缩到要塞之中死活都不肯出来,冯华召集义勇军营以上的高级将领再次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好想法、好点子层出不穷。义勇军的这种民主决策程序既让新加入的人员感到新奇,又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参与精神。经过仔细研究讨论,义勇军下一阶段作战方针的基本思路终于慢慢清晰起来。

虽然鞍山、牛庄两战义勇军缴获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而且不久前朝廷也给补充了一部分,但是义勇军部队规模的急速扩大,使本来就有些供应不足的后勤问题再一次显现了出来。如果不能尽快扩大后勤生产或是找到新的补充给养的办法,那么用不了几个月义勇军就会由于缺少粮草弹药而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有鉴于此,此次会议最后决定:下一阶段的作战以伏击、歼灭日军运输队为重点,再辅以对据点之敌进行不间断的骚扰,最后将海城的日军第三师团彻底孤立起来。

作战命令下达后,义勇军各部很快就行动了起来,特别是那些新加入义勇军的战士积极性极高。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与老义勇军相比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大多是海城本地及附近一些地区的人,对海城、析木城周围的地形、情况极为熟悉。而且他们当初对日军采取的作战方式就是游击战、骚扰战,再加上冯华、邢亮得自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因此这种打法对他们来说可谓“轻车熟路”,很有心得。

王英楷由于就是海城当地人,而且在海城周边地区极有威望,因此他在这次作战中发挥的作用尤其大。不但消息情报异常灵通,而且几乎所有的伏击地点都是他选择的。

作为旧时代里身处战乱的读书人,王英楷内心深处早就有一种“良禽择木而栖”的思想。自从结识了冯华以后,他就认定这个年龄与他不相上下的年轻人气质非凡,前途不可估量。几次交谈之后,他就抱定了跟着冯华轰轰烈烈干一场的想法;而冯华也一直有意招揽他,两个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经过一些日子的相处,王英楷对冯华、对义勇军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虽是识多见广,但对义勇军的战略战术思想、武器装备都感到极为新奇。尤其是对那些带有枪架、能够连续发射子弹的武器(轻机枪、重机枪)更引起了他的好奇和重视。

通过冯华的介绍,他才知道早在1862年,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就发明了每分钟可发射约400发子弹的手摇式多管重机枪,这是现代机枪的雏形。1884年,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去年年初,在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人的战争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一席话听得王英楷张口结舌,他明白义勇军之所以所向无敌,除了士兵都接受爱国家爱百姓的教育、拥有勇敢献身的精神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具有高超的军事技能之外,这些领先世界的先进武器也是重要因素。

当然他心中也有疑问:义勇军是怎样得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