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听了商德全的叙述,冯华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邀请:“子纯兄,冯华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富民强国,再扬我中华雄威’。虽然前一番在辽东打了几个胜仗,振奋了一下国势,但独木难支根本起不了真正的作用。我中华要想在当今世界站立起来,再像以前那样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是不行了。除了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以图再战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多一些如兄长这般才学过人,有真知灼见的好男儿。兄长如果不嫌小弟官微职小,可有兴趣与子夏一起抵御外侮,共图中华富强?”

冯华的这番话,在商德全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哪个中华热血男儿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富强!哪个有本事的人不希望自己一身所学才尽其用!就拿自己来说当初从德国学成归来不也是雄心勃勃,渴望做一番事业、建一番功名吗?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朝廷却根本就不重用他们这些留洋的人,直到如今还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个冯华,先不说他在这次中日战争中屡建奇功,令人十分的佩服敬仰。就从眼前自己所见来说,绝对是一个识见不凡、胸怀大志之人。

“抵御外侮,共图中华富强!”商德全暗暗念了一遍这十个字,一时间心中热血澎湃,压抑在心底多年的满腔豪情被冯华真切的话语激发了出来。当下他昂然说道:“我商德全最敬重、最崇拜的就是岳飞、戚继光这样的英雄。子夏不弃,商德全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铮铮之言,掷地有声。

当下三人商定:待冯华从京城觐见归来后,一同出关共图中华富强。分手之际,商德全留下家庭住址,并再三叮咛:“我在河北金家窑家中日夜恭候二位兄弟大驾光临!”

虽然没有见到严复,但结识并招揽了商德全,使得冯华的心情特别好。二人回到旅馆,见贺菱等人上街还未回来,便也兴致勃勃地重新走出了旅馆。

贺菱和龚芳结伴出游,到也记得李九杲的叮嘱,只在这宫南、宫北大街上转悠,绝不远去。尽管这样,两名卫士还是远远的跟着,暗中保护。

这天后宫地区是当时津门第一繁华所在。天后宫当地人俗称“娘娘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香火最旺的一处庙宇。姊妹二人第一次来到这繁华胜地,自是目不暇接。街两旁的鞋铺、帽店、山货庄、海货店、蜡烛铺、绢花店、纸局、酱园、饭馆、茶楼、钱庄、首饰楼以及街上拉洋片、变戏法、耍把戏、抖空竹,卖拳头的,看得俩人眼花缭乱。

二人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来到“娘娘宫”。这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宫门前矗立着两根高大的幡杆,对面是一座宏伟的戏楼,进庙烧香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张仙阁楼梯旁是一个算命馆,门前左右也有许多易卦的、相面的和拆字的,二人好奇,挤进人群里观看。

一个打着“麻衣相法,太清神鉴”布标的相面人正对着围观者滔滔不绝的数说着,看到二女,逐惊讶说道:“二位小姐乃大富大贵之命,在下免费为二位相上一面如何?贺菱、龚芳受时代影响,对卜卦看相本也有几分迷信,再加上孩子气未消,自是喜欢凑热闹,也就点头同意了。相面人说了一通什么“印庭火土常明,相夫登第;山林塚满墓起,必有贵夫应在中郎之部“的话语,又说道“颜面如龙光之秀仪,颈项若凤彩之非常。”连呼:“贵相!贵相!”总之,一番吹捧,说得二女欢天喜地,扔下一把铜板高兴而去。

贺、龚二女在天后宫山门前遇到了冯华、李九杲,四人合到一处走进天后宫。自元明清以来天津民间虔信天妃娘娘,朝拜者甚笃。贺菱和龚芳看到启圣殿香案上摆放着许多泥娃娃,许多妇女放上一百文钱,拜过娘娘之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了就走,甚感奇怪,问冯华:“大哥,她们这是干什么啊?”

在冯华出生以前,天津这个习俗早就没有了,幸好他曾听老年人说起过“拴娃娃”的典故,就介绍起来:“这位娘娘叫子孙娘娘,那些婚后希望早生贵子的妇女,就到娘娘宫拴个娃娃大哥……”这种拴泥娃求子嗣的习俗让两个女孩听得羞赧满面,李九杲也听得入了神。

他们从娘娘宫出来,顺着宫南大街前行,一个身材瘦小的报童斜挎着一个大布兜儿,扬起胳膊,挥舞着手中的报纸,正在大声吆喝着:“看报诶——看报——今日新出版的《时报》诶!”报童的叫卖声吸引着冯华,也引起李九杲等三人的注意。那个报童看到冯华在叫他,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先生,您要什么报纸?”

这回轮到冯华惊讶了。他知道,在清朝末年,地处华洋杂处,经济、军事、政治变革和东西方文化强烈碰撞中心的天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