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 (第1/4页)

技术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慈禧点点头,继续说道:“冯华你对西洋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看来对如何变法也应该非常有心得。听说你前两日还把那个素负才名、狂妄自大的南海康有为给驳斥了,今天你也说给本宫听听。”

听了慈禧的问话,冯华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来临了。与康有为的那番论战可以说圆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但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慈禧的关注。如果自己的变法方案最终能为慈禧所接受,那义勇军甚至是今后整个中国的改革之路都会好走许多。

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冯华朗声答道:“启禀太后,关于变法冯华不敢妄言有什么心得,惟有一点儿愚见仅供太后参酌。中国自唐虞迄今,已历数千年。天地犹是也,而时则非也;天地无异也,而势则不同矣。盖今之天下中外广通,东之倭奴,南之法界,西之英属,北之俄疆,四面皆强邻,且电线铁路纵横于东西南朔,军声顷刻千里,兵革指日当前,我大清面临的乃是数千年未有的变局。如果还一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不但会因此失去民心,而且真的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然形势虽然危急异常,且非变革不足以救亡图存,但冯华亦认为变法仍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步稳妥地进行。”

慈禧赞同地点了点头:“好!想法非常不错。冯华你虽然归自西洋,但变革的思路却真是难得的老成持重!此次败于倭奴后,包括本宫都明白我大清只有进行变法才能自强自救,然而真正能认识到变革艰辛的人却实在是没有多少。近三十年来,为了谋求咱们大清国的江山永固,本宫对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他们提出的学习洋务的设想亦很是支持,可是每每提出一项改革方案,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实施的效果也多不尽如人意。变法诚然乃是必须之举,可如果执行的不得法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慈禧不急不徐说出地这番观点让冯华大感意外:以前虽然知道慈禧的思想并不守旧,也不反对变法,可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她对变法竟然还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慈禧看来并不是变法不可逾越的阻力,戊戌变法如果不是因为康有为和光绪操之过急,极大地触及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一大批守旧官僚势力的根本利益,它或许可以不失败的。百日维新表面看起来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但其根本却是一次帝后两党之间的权力之争,什么新与旧、正与邪之间不存在妥协的可能,都只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借口而已。其实很多矛盾虽然具有不可调和性,但在一定阶段内却完全可以做到尽量避免冲突,而且只要能够顺利让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坚持走下去,又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妥协的呢?

想到这里,冯华一面不露声色地拍着慈禧的马屁,一面拿出了那份儿自己苦心炮制出来的《变法自强疏》:“冯华一直以来都怀有报国的雄心大志,对如何变法自强也素来非常留心,可没想到太后您虽然远在深宫,但是对变法的这份儿见识却与末将经过反复考察、苦思冥想得出来的结果完全一致,真的是令冯华汗颜不已!太后,这份儿折子是冯华对变法的一些具体设想,本来是想等皇上病好即呈上去,现在既然蒙太后召见,就请老佛爷您先给看看。”

冯华的这几下马屁,虽然说的自己都感到有些恶心,但是却让慈禧听得很是舒服。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慈禧抬起带有指甲护套的手轻轻摆了摆:“本宫那有什么见识,只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要说具体该如何变法还要听你们的意见。”说罢,她接过小太监呈递上来的《变法自强疏》,飞快地浏览起来。

《变法自强疏》实际上是冯华以张之洞集洋务派学说观点之大成的《劝学篇》为基础,又融入了许多现代观点的综合性变法之作。全书两万多字,共分为务本篇、教育篇、经济篇、变法篇、军事篇五个大的篇章。其中《务本篇》是冯华下功夫最大的,虽然张之洞的《劝学篇》他因为特别的原因曾经看过不只一遍,可是对其中《内篇》中的关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由于兴趣不大,实在是记得不太清楚了。没办法他只能凭着一些模糊的印象,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加上自己对中国固有文化精髓的深刻认识,拼凑了这篇“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天下有志之士何以救中国?惟务本以正人心,同心以救时弊,齐心以御外患耳。只有以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才能保中国之名教,兴中国之富强……”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务本篇》;而教育篇、经济篇、变法篇和军事篇的主要内容则与康有为、张之洞提出的意见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