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变法维新运动之所以能开展得如此顺利,冯华绝对居功至伟。虽然这个年轻人对改革变法的一些观点、看法,康有为至今也不甚赞同,但向来心高气傲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冯华的这些做法,取得的实际效果确实非常突出。不过,要让他改变自己原来的变法设想,到“旅大经济特别区”屈尊于冯华之下,却也是康有为万万不能忍受的。

见康有为只是不置可否的微微点点头,梁启超不由心中一叹:自己老师的脾气秉性,他可是知之甚清,凭他的才情与傲气,是断不肯屈尊于人下的。没奈何,梁启超也只得冠冕堂皇地说了几句“一定前去拜访”的客套话,并没有给冯华一个明确的回复。

知道事情不可强求,冯华并未再多做邀请,只是朗朗地一笑,向三人一抱拳道:“既然如此,冯华与诸位就此别过,我会在旅大恭候着各位大驾光临。复生兄,一定要早些过来啊!”说罢,冯华与三人依依分手作别。又是一阵嘱咐后,他与站在不远处的李九杲一起向着停在路边的马车走去。

风是雨的头。渐起渐疾的凉风驱走了刚才的潮湿闷热,大片大片积雨云慢慢从天边压了过来,早已等不及了的车把式扬起了鞭杆,抖起了几个清脆的响鞭,骚动不安的马儿如同脱缰野骥,奋蹄疾飞。

按照计划,冯华他们还是要先到通州张家湾,然后再乘船顺北运河而下,前往天津。可是,就在他们还没走多远,一直耿耿于未能与秋瑾作别的贺菱儿和龚芳,突然惊喜的发现一个身穿青色儒衫、她们熟悉异常的身影;正静静地站在前面不远处的路边望着他们。不等马车完全停稳,欣喜若狂的她们就一声欢呼,跳下车向着秋瑾跑去。

能在临别之际再次看到心中一直不能忘怀的秋瑾,冯华心中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温馨与平静,不管今后与秋瑾会有怎样的结果,他都会把这段儿感情的经历深深埋在心中。轻轻走到距离三人说话的不远处站住,冯华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刚强的女子,依然还是那么英爽洒脱,但俏丽无比的脸上却多了一份儿以往没有过的轻松与决然。

又是一阵欢呼,贺菱儿和龚芳同时跳了起来,二人扭过头冲着冯华喊道:“冯大哥,秋姐姐说想和咱们一起去天津,你说行不行?”

心中一阵惊喜,冯华快步走过去说道:“当然可以了。不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不等秋瑾回答,心直口快的贺菱儿率先抢着答道:“秋姐姐已经决定离家出走,与那个不学无术、胸无大志的王廷钧分道扬镳了。秋姐姐今后要走自己的路。”

贺菱儿的话,如同一声巨雷在冯华耳边响起。秋瑾竟然在这个时候就毅然离家出走,她的命运还真的因自己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本来,冯华已经断了与秋瑾继续交往的念头,可是命运却再一次把秋瑾推到自己的面前。已经趋于平静的那份感情,漪涟再起,一时之间,冯华心乱如麻。

就在冯华他们准备离京、朝野上下都把注意力聚集到京师发生的这一幕幕重大变故和即将开始的经济改革之际,席卷台湾全岛的“反对割台,誓死抗战”的浪潮,也随着的悍然出兵以及“台湾民主国”的成立达到了高潮。

自《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台湾同胞哭声震天,达于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纷纷以鸣锣罢市进行抗议,岛内民众亦拥围各地官署,要求饷银不准运出,军械制造局不准停工,税收全部留作抗击日寇之用。在籍工部主事,台南府罗山书院、嘉义府崇文书院的主讲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联合致电清政府,要求清廷废约抗战,保卫国土,奏文称:“割地议和,全台震骇。……臣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署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在岛内外反割台声浪的推动与影响下,以台湾巡抚唐景崧为首的驻台官员也纷纷对民众的“保台反割让”行动予以声援和支持。

1895年6月5日,虽然距正式交割台湾的日期尚有将近一个月,但早已迫不及待的政府就正式任命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并率领直属部队约7千人和海军常备舰队11艘军舰,从广岛宇品乘船出发向琉球进发;同时,原驻于金州的近卫师团约15000人,在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率领下,分乘14艘运输船赶往琉球中城湾与桦山资纪会合。

由于朝廷至今仍对“反对割台,废约再战”的呼声置之不理,台湾的形势已到了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誓不从倭”的台湾人民决心起而自保。6月6日,丘逢甲邀集一批台湾的官吏名绅,倡议建立一个“抗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