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页)

段对清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尽快交割第一期赔款,以缓解我们的财政压力;六、由天皇亲自颁布诏书,激发全体国民的士气,对支那人的无耻行为进行声讨,号召臣民为了大日本帝国的尊严而战。

御前会议结束后的次日,明治天皇昭告国民的诏书赫然出现在了《每日新闻》、《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等日本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位置上:“……在兹圣战出现反复之际,朕立誓继续‘开拓万里波涛,国威布于四方’之既定国策。惟战事一时坎坷之局面,使我臣民流于焦躁、不安,有沉沦于不自信、不愿战之倾向。开启国运之念日衰,消极避战之风渐长,致有思想混乱之兆,朕深堪忧虑……朕知道国民为了帝国在受苦,军人为了大和民族在流血,然朕与尔等同在,共度此艰难时日,全体国民惟有同心戮力,树立为帝国而战之信念,共创帝国千秋之伟业……”

同时,日本报刊还分别以“清国背约,是可忍孰不可忍”、“清国无视国际法,悍然出兵台湾”等标题,刊登了辽东义勇军渡台作战的消息,并报道了外相陆奥宗光给清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一时间,东京的大小街道充斥着报贩“看战争的最新新闻”“看清国悍然出兵台湾”的叫卖声。从国立博物馆到上野公园,从浅草寺到仲见世,从千代田到新宿御苑,“支那人卑鄙无耻”和“誓将帝国圣战进行到底”的声音,迅速成为了日本国民议论的主流。而前两日因第一旅团覆灭,在日本民众心中产生的悲观与惶恐,则随着狂热军国主义思想的急遽爆发而被迅速淹没在一片“打,打,打”的疯狂之中。

由于欧美报纸的转载,日军在台湾遭受的重大损失,很快就传遍了日本国内,当初辽东惨败带给日本国民的悲凉感觉再次充斥于每一个人心头。不过,已经吃进嘴里的肉,支那人竟然还想拿回去,这让已经对圣战成果期待了很久的人们产生了一股愤懑之气。因此,明治天皇极具蛊惑力的诏书一经发布,日本国民迅速在台湾战争的问题上取得了高度一致,大有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味道。

在东京,街上的人挥舞着太阳旗,高呼愿为天皇陛下尽忠的口号。人们在议论中纷纷主张增兵台湾,把可恶的支那人斩尽杀绝。一些狂热的青年男子甚至排队站在靖国神社门前,拉扯着“好男儿入伍上前线,杀尽支那人,为天皇陛下增光!”的白布红字条幅向来往行人展示。一些商店还纷纷打出“支援台湾圣战大义卖”活动,引得人们手举着钱币,拥挤着、呼喊着争先恐后地购买;一些学校的学生抬着“为圣战募捐”的箱子,向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募集捐助,人们纷纷驻足停留,慷慨解囊认募,整个日本三岛到处都是一片战争的喧嚣。

可是在谈到有“支那煞神”之称的义勇军时,人们的分歧却显而易见。有人认为清国政府根本没有胆量向台湾派兵,所谓的“辽东义勇军出现在台湾”是前线那些无能的指挥官为了掩盖战败的过失而编造出来的神话;也有人认为支那人不讲信义,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主张出兵支那,一鼓作气打到北京;更有人对辽河平原的惨败记忆犹新,仍然心有余悸,表示要小心应对。不过,尽管认识不同,却都是一派杀气腾腾的主战论调。

当然,日本国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部分内阁成员为代表的官僚,由于他们对国内的经济状况十分了解,对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化表示担忧,对于辽东义勇军参战也不无忧虑。但是他们对于已经吃到嘴里的台湾,却是绝不愿意再吐出来,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并利用泰西各国对清国施加政治压力,以期达到目的;另一种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平民百姓,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对继续打仗深痛恶绝。然而在如今千口一辞的情况下,这种微弱的声音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听得进去?

满大街都是一片叫嚣战争的狂潮,但血一样的事实却是什么也淹没不了的。在日本许多城市的大街上,一队队举着战殁者灵位,由妇女、小孩和老人组成的祭奠死者亡灵的队伍默默地走着,他们的悲痛、沉重与满街的战争狂热、喧嚣极为的不协调。队伍最前面的人举着一面白色的长幡,上面书写着“祈战死”三个黑色的大字,跟在招魂幡后面的人或神情庄严、或两眼呆滞、或充满悲伤,几个老年妇女更是眼眶红肿,早已流干了眼泪……只是当一个民族被战争狂人所左右时,他们对于这样的情景经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三十六章“漫漫”的期待

1895年8月16日,江宁,两江总督衙门西花园。

两江总督衙门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是洪秀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