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1部分 (第1/4页)

团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书屋www.luebin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时,如你懂得去运用“攻心”说话术向对方进攻,相信她是无法抵挡的。

古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提到:

“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生者胜,点面俱到者胜。”也就是说,辩论场合上,口齿伶俐、辞藻丰富、对答如流者,无一不是智慧之辈。

“攻心”说话术要求说话者必须有深厚的功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在唇枪舌战的交锋中,才能展现气势、左右逢源。

然而,不管你的口才多好,如果你的话不能攻到对方的弱点,那么再快再流利的嘴,也等于是散枪打鸟,只有浪费子弹和力气罢了!

因此,找出对方的弱点,或者先让对方失去警戒心,他的弱点自然就会出现,这时你再趁虚而入,相信必然会战无不胜。

如何“恐吓”迟到大王

人们对说话时的最后一句,印象总是特别深刻,这种“末句放大”的心理作用,在实际谈判或攻心说话时,有很好的效果。大部分的知名演讲家、政治家或是牧师,都懂得这个道理,而且都运用得很熟练,完全没有破绽。

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激励一位经常迟到的员工,你一再对他说:

“为了你自己的前途和饭碗着想,就不要再迟到了!”

而他总是听完就忘,过几天又照常迟到。

这时,你不妨换个方式对他说,也就是把他最在意最害怕的重点放在最后:

“如果你再继续迟到,我保证你一定会被开除、领不到年终奖金、回家吃自己……”

相信他听了,会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里也会特别对“开除”、“回家吃自己”这些句子印象深刻,进而产生恐惧,然后激发出动力,再苦也要准时起床。

心理学家表示,每个人都会对谈话的最后一句印象最深刻,因此,如果你在谈话快结束时,出现发人深省的句子,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语“朝三暮四”便是最好的实例。

古时候有人养了一只猴子,每天给它吃香蕉。后来这人家道中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饲养猴子,便决定和猴子商量,并对它说:“我每天早上给你吃四根香蕉,晚上给你吃三根香蕉,怎么样?”

猴子听了后,不高兴地又是抓耳又是摸脸,吱吱乱叫以示抗议。

这时,主人换了方式说:

“那每天早上给你吃三根香蕉,晚上给你多一根,吃四根香蕉,怎么样?”

猴子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猴子也和人一样,只注意到后面的香蕉比较多,就很高兴了,不管实际数量总合是否一样。我们小时候也许都经历过这样的事,父母拿着几块糖问:

“你们说, 我手中的糖果是一块还是两块?”

我们的回答几乎都是“两块”。

父母又问:

“你再看一遍,我手中的糖果是两块还是三块?”你又毫不迟疑地说“三块”。

这就是语言妙不可言之处,那时候的我们不懂世事,只能从父母的声音和表情去揣摩,而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一句话的最后几个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临出门前,太太絮絮叨叨地叮咛:“气象预报说今天会下雨,带把伞吧!”

你一定会不屑地说:“天气明明这么好,怎么会下雨呢?”

太太会坚持说:“可是气象局真的说会下雨。”

最后你拗不过她,很不情愿地拿把伞出门,结果一整天下来,根本没有飘下一滴雨来,于是你经常会把雨伞丢掉,不是放在办公室,就是丢在公车或捷运上。

事实上,气象局之所以会让家庭主妇误以为一定会下雨,可能是由于天气预报员的语气所导致的。通常,预报天气一般是说“某某地方可能会下雨”而不是说“可能下雨的地方是某某处”。

这两句话乍听内容一样,可是给人的印象和感觉,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般人听了第一句,不管前面的地方说的是哪里,印象就记着“会下雨”这个讯息,潜意识里也会开始想着要带雨具或雨伞,以免淋雨而感冒。

而第二句话,因为把“下雨”放在前面,而把地名放在后面,除非是提到你居住的地区,否则你潜意识中就会自动删除这个与你无关的讯息。

这种语意心理学的作用,在广播中也常被采用。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有这样的事例发生。

有一位电台播音员发布救济物资

《让人无法说no攻心说话术》 第1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