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 (第1/4页)

刘铭传对李云中这句话是深信不疑,他不是读书人,不像李鸿章那样将信将疑,解释道:“这李云中也没必要骗我们,到了南京一看便知,陆建瀛、常大淳贪生怕死,降贼也不让人意外,只是没有传出来,才让人生疑。”

这个武夫什么都不懂!刘秉章对刘铭传解说陆建瀛降贼的坏处:“这陆建瀛不是一般人,在道光二年就中了进士,先后在云南、山东各省充当乡试主考官,学生数不胜数,他还是当今皇上的老师,他降贼就如前朝洪承畴降太宗皇帝一般,开了文官降贼之先河,后果一发而不可收拾,汉贼其势已成,回天无力啊!”

刘铭传惊道:“你是说汉贼已经成了气候!大清危矣!”

“这李云中真乃枭雄也!野心勃勃,乱世英才,怪不得能做出那么大的事业,这天下……”吴长庆瞥见李鸿章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就不在说下去,点到即止。

“哈哈……几位恕李某怠慢了。”李云中无事,想起李鸿章就过来看看能不能收服这位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洋务运动领袖。

刘铭传终于见到正主,但是骂人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不服气似得将头转向别处,惹得李云中暗笑,这刘铭传倔脾气,还像个孩子似得。

李鸿章面无惧色,说道:“你还是杀了我吧,李某深受国恩,不会降贼的,你不必多说,我读圣贤书二十余年,岂能贪生怕死。”

“大人说得好,真乃吾辈楷模!”刘秉章听李鸿章肺腑之言,不禁出声赞叹。

李云中也不生气,玩笑道:“你姓李,我也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何必搞得那么生疏,你放心,我是不会杀你的,今天我来只为与各位谈心,当然了,如果你们能说服我,我也会把你们放了。”

刘铭传转过头来,兴奋道:“此话当真?”

“男子汉大丈夫,说话当然算话!你们要有本事把我劝服降清,我也认了,不过我们可说好了,你们什么说服不了我,就不许再寻死觅活。”李云中循循善诱,一步一步的陷阱布下。

李鸿章、刘秉章几人全都振奋起来,端正身体,自己生死是小,如果能说服李云中投降,那才惊天动地,名留青史,比诸葛亮舌战江东群臣还激动人心。

吴长庆首先发言,像是李云中的部署似得称呼:“殿下您为民请命是不错的,只是不该起兵造反,大清面临洋人欺压,正是亿万子民同心携手共抗外敌的时刻,怎能自相残杀,这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第九十三章 江忠源与曾国藩

这帮书生只会老生常谈,李云中已经无数次回答这个问题:“此言差矣,大清立国两百多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卖儿卖女也时有发生,就算洋人不来侵略,这也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天下大事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各位都是英才,难道看不明白?”

吴长庆闭口不言,刘秉章上阵:“非也,大清历代皇帝都是英主,圣祖康熙也、世祖雍正爷、高宗乾隆爷三位更是开创康乾盛世一百余年,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帝道光虽不如前面几位,也不失为一名贤君,当今皇上更是勤于国事,英明果决,这些都证明大清可以延续万世,怎么能说改朝换代呢?如果是大明朝那样的昏君,不用殿下相劝,我们也会跟随殿下开创清平世界。”

看来这几个人读书读傻了!看来得用他们祖师爷孔子来对付他们,李云中言道:“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满洲人始终是夷狄之人,非我华夏正裔,他们千方百计的限制我汉人自由,奴役汉人精神,像文字狱、辫子异服……哪一样不是断绝我汉人传承,长此以往,有谁还知道自己的祖先长什么样子!口口声声满汉一家,但是又有哪个汉人受到信任,满清历代皇帝信任的终归是满族自己的大臣。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林则徐,可惜被道光小儿流放新疆、弃之不用,军机大臣王鼎更是因此受辱自杀,这就是你们的榜样!”

李鸿章有心怒斥李云中造谣,忽地反应过来,笑道:“这些都是造谣,民间传闻而已,王鼎大人在家中暴毙,实乃意外。至于大清皇上信任满人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做臣子的始终忠诚,总有一天会改变皇上的看法,是满汉真正融为一家。”

“先生恐怕自己都不信吧,洋人强势,只是稍微教训了下大清,道光就急忙各地赔款。向洋人道歉,而百姓对生活不满,杀官造反,他就严令官员屠杀镇压,这分明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稍的做法啊!他把我们千千万万的汉人都当成了奴才,我李云中不愿当奴才。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