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部分 (第1/4页)

王贤设身处地想了想,估计自己要是张辅,打死都不会相信姓王的这时候不回京城,反而跑去武当山提亲。但同时又一定渴望这是荒谬的事实,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逆转了成败兴衰。所以张辅一定会有一种打死不敢相信,却又会拼命想证实的矛盾心理。

一旦有这种投机侥幸心理,只要有一个确凿的证据出现,又没有任何反证,张辅心中的天平会顷刻倒塌,选择相信王贤确实去了武当山!

所以王贤只能去武当山提亲,而不能是回南京看爹娘。回南京的话,固然同样因为路途和时间的原因,张辅无法派人到现场查证,但南京几年前还是大明的都城,重要性不亚于北京,不知多少势力的老巢还在那里,很难讲张辅会不会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多方查证,来确定他是不是真在南京。

王贤的锦衣卫再厉害,也不可能把张辅所有的信息渠道都堵死,所以南京是绝对不行的。

武当山的情况就好太多,湖广在这个年代还算是偏远地区,武当山又在深山老林里。张辅不大可能专门训练和湖广联系的信鸽,就算万一真有,也一定是飞往省城武昌的,而从武昌到武当山,来回就得十多天,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王贤可以确定,选在武当山的话,张辅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证实他的行踪。这样,张辅不会有任何反证。距离让他相信,只差一个确凿的证据了。

而武当山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可以让张辅确信的证据——自从去岁赵王谋反之夜,太孙瀛台遇险,胡灐浮出水面。王贤就对这位与自己颇有渊源,表面上忠心皇室,实则野心勃勃的大高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一旦被锦衣卫盯上,就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这条在大明朝验证过无数次的真理,放在神神秘秘的胡灐身上也同样有效。

通过调查,王贤发现这位秘密追查建文帝近二十年的武当高手,曾一度为朱棣建立起了一个地下特务组织,而且搞得有模有样、风生水起。可惜,最终捉到建文帝的是赵赢,加之有了纪纲的先例,朱棣对外臣已经不太信任,所以最终组建东厂的是赵赢,胡灐只能无奈的交出十几年的心血。

回武当山消沉数载后,胡灐又被朱棣召回京城,这次他的任务是保护太孙殿下。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事业,一旦太孙登基,他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托孤大臣。只是没想到事态急转直下,最终登上皇位的居然还是太子殿下,他的‘托孤大臣’之梦,也只能无限延期了……

不过比起那个夺走他心血的赵赢,胡灐又幸运多了。如今那位立志要流芳百世的东厂督公,已是身败名裂,不知所踪,一手建立的东厂也被消灭在历史长河中。东厂解散之后,胡灐趁机暗中召回了不少老部下,还吸收了不少原先的东厂高手。对此,一直苦于没有特务力量的太孙殿下自然双手欢迎,省吃俭用供养这支秘密力量。

理所当然的是,胡灐在帮太孙办事的同时,还会顺便干点私活,比如说,建立和武当山的信鸽联系……

第一一七七章 做局

胡灐的私活,就是帮助自己在武当山的弟弟胡涌,争夺继任掌教之位。武当自张三丰开派以来兴盛无比,六大弟子皆有建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尤其在张三丰的小弟子孙碧云接任掌教之位后,更是以‘永乐皇帝乃真武转世’的说法,赢得了朱棣的青睐,从源远流长的龙虎山天师道手中,夺走了天下道教领袖之位。

别看这道教领袖好似虚无缥缈,其实含金量十分之高,不说总管着天下道教一切事务,单说本朝崇道抑佛,绝大多数王公贵族、士绅官员都信仰道教,自然对道教领袖奉若神明。不夸张的说,在虔诚的信徒眼中,孙真人一句话要比圣旨还好使!

如果能登上武当山掌教的宝座,将立即在大明朝获得超然的地位,无穷的人脉,和取之不尽的财源,做什么事都会无往不利!所以随着孙真人宣布,将在九十大寿后,交出掌教之位,不再过问教中俗务。孙真人的独子二十年前便已去世,孙子闲云虽然优秀绝伦,但毕竟辈分的劣势在那里。那些自以为有机会的师叔师伯,对掌教宝座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胡灐虽然已经还俗,他的弟弟胡涌却仍在门中,只是不太成器。胡灐下定决心,要把弟弟送上掌教之位,把武当山变成自己的私产,为此,他派出大量人手,帮助胡涌拉帮结派、打击陷害,甚至直接刺杀竞争对手。为了便于遥控指挥,胡灐命人训练了信鸽,保持和弟弟的快速联系。

这些情况,在锦衣卫无孔不入的调查下,早就全都浮出了水面。当王贤决定要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